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705498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8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第三部分)可以拷贝培训资料(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养生保健,吴 炳 岳,Page 2,第三章 精神养生 性命乃人生至宝。永葆青春,延年益寿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衰老与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转归。人不能长生不老,也不会返老还童,但从青壮年起就注意养生,循中医学所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并配合保健运动、饮食、药物调养,防病于未然,还是有可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的。 健康不仅要身体健康,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能享受健康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时具有适当而且积极的行为。所以,要想获得健康,就要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同时并重

2、,二者缺一不可。,Page 3,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愉快喜悦的心情,会给人以正面的刺激,有益于健康;而苦恼消极的情绪,会给人以负面影响,诱发各种疾病或使已有的病加重、恶化。 许多医学家认为,躯体本身就是疾病的良医,85%的疾病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只要神经松弛、精神愉快,余下的15%也不全靠医生,病人自己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情绪称为“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千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法国的乔治桑也说:“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最佳卫生法。”,Page 4,有人曾这样总结:“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

3、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语言随简,意义却很深刻。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自己进入洒脱豁达的境界,那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会健康长寿。 人的健康长寿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Page 6,青年时代的白居易因家境贫困而处于长期流浪的状态中,步入仕途后却又因得罪权贵而几次遭贬,生活可谓坎坷不堪。但是,白居易却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 白居易的精神养生给世人很多启迪,人的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招致

4、疾患灾祸。中医精神养生通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Page 7,第一节 情志变化 人在接触、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人体总会本能地对事物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爱、厌恶、恐惧、愤怒、悲伤、不满、同情、失望等内心体验,即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情感过程。中医学将这些统称为情志。 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我国古代典籍中提到的情志活动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忧、思、悲、恐、惊、疑、恨、羞对情志的分类,各时代学者有不同提法。,Page 8,有关情志的问题,黄帝内经亦有诸多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病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5、,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关于情志的内容,两篇的说法不一,前篇为喜、怒、悲、忧、恐五种,后篇为喜、怒、悲、恐、惊、思六种,后篇较前篇少忧但又多思、惊。 但是,由于黄帝内经是采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作为说理工具的,它将情志的种类与五行、五脏相配。因此,其关于情志的最重要的理论应是“五志”说,即喜、怒、思、忧、恐五志。如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Page 9,后世医家陈元择,综合了黄帝内经中的各种说法,提出了与古人有所不同的新“七情”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较前人更为全面。 七情

6、中,“喜”指欢喜、快乐一类情感;“怒”指生气、愤怒一类情感;“忧”指忧愁、苦闷一类情感;“思”指思念、怀念一类情感,“悲”指悲哀、伤心一类情感;“恐”指恐惧、害怕一类情感;“惊”指惊恐、骇怪一类情感。惊与恐,其间略有差别:惊是心理上先无准备,突然受外界物刺激而感到惊骇、恐惧;恐是未受惊吓,而内心自感恐惧。 综上所述,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有恐惧之意,因此也可以归于恐。这样,“七情说”便与黄帝内经“五志说”统一了,即喜、怒、忧、思、恐。实际上,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复杂的。黄帝内经“五志”说,因为它分类简单,概括性强,能够很好说明内因情志疾病,所以为中医沿用至今。,Page

7、10,一、情志变化 (一)情志变化的保健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 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病。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则有益健康。 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此时,七情便成为致病因子。因此情感对人体的损益效果,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而同时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Page 11,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

8、,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大脑的高级神经中枢通过神经和体液,尤其是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和支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 精神活动受着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任何外部环境的刺激,包括精神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当这种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器官的调节障碍,最后引起脏腑功能紊乱。这就是精神状态对机体健康危害过程中的作用。,Page 12,现代医学证明,精神因素引起机体变化和机能障碍是多种多样的,精神因素除能引起精神病外,在不良情绪刺激下,在胃肠方面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有的甚至引起痉挛而感到剧烈腹疼,进而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导致胃肠功能

9、的紊乱,以致造成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损害。 总之,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Page 13,(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 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

10、,血气离守。”类经论治类注:“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Page 14,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纪,在历史长河中的这短短的一百年里,人类创造的奇迹超过了以前几万年的总和。人类实现了上天入海的梦想。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则给人类配备了一个威力无比的帮手,使人类的潜能得到难以想象的开发。 在它带给人类数不清的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Page 15,现代生活造就了一个灰色健康群众,亦称第三健康、亚健康群体。这个亚健康人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趋升高,有人估计高达70%。 其症状是:食欲不振,疲乏无

11、力、失眠多梦、烦躁、易发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疼、头晕、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和想象能力降低,偏执、消极悲观、情绪低沉、犹豫不决、容易沾染坏习惯等等。 现代生活综合证,双休日综合症、空调综合证、大楼综合症等等。,Page 16,2、环境因素 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引起情绪变化的机理在于他们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Page 17,在喧嚣吵闹、杂乱无章,气味腥臭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心情不舒畅,压抑、沉闷、或厌倦、烦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明显下降。 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

12、而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红色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们燃烧和热情感,但不宜接触过多。过多凝视大红颜色,不仅会影响视力,而且易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心脑病患者一般是禁忌红色的。 白色具有洁净和膨胀感。空间较小时,白色对易动怒的人可起调节作用,这样有助于保持血压正常。但对患孤独症、精神忧郁症的患者,不宜在白色环境中久住。 绿色是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具有降低眼压、镇静、解除眼疲劳等作用。但长时间在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在精神病院里,单调的颜色,特别是深绿色,容易引起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 黄色给人的感觉是富贵有气息,贵金属金子是金黄色,皇袍也采用黄色。黄色对健康者有稳定情绪,增进食欲

13、的作用,对精神压抑、悲观失望者会加重这种不良情绪。,Page 18,3、病理因素 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止。”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五脏虚实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 (1)善喜 是指未遇喜乐的事,或非常高兴之时,经常无故喜笑不休的症状而言。灵枢经脉称本症为“喜笑不休”。本神篇说:“心主脉实则笑不休。”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善笑多为心病,以实证为多见,如心火炽盛或痰火扰心,则善喜笑不休。,Page 19,(2)善悲 是指未遇悲衰之事,经常悲伤欲哭,不能自止的症状而言。

14、灵枢五邪篇称本症为“喜悲”。金匮要略称“喜悲伤欲哭”。悲为肺志,但与心肝亦有关系。素问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灵枢本神篇曰:“心气虚则悲”,“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善悲以虚证居多,气血不足,脏阴内亏,致肺不藏魄,心不藏神,肝不藏魂,易表现情绪低落而善悲。,Page 20,(3)善恐 是指未遇恐惧之事而产生恐惧,如人将捕之的症状而言。恐为肾志,但与心肝亦有关系。灵枢经脉篇中有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之说。本神篇曰:“神伤则恐惧自失。”诸病源候论谓“肝虚则恐”。总之,恐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与善怒相反。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Page 21,(4)善怒 是指无故

15、性情急躁,易于发怒,不能自止的症状而言,又称“喜怒”、“易怒”。怒为肝志,与心亦有关系。素问调经论篇曰:“肝藏血,血有余则怒”、“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怒为实证,但怒气伤肝及心,心肝血虚则变为虚证而善怒。,Page 22,(5)善忧思 是指未遇忧愁之事,而经常思虑绵绵、忧郁不解、闷闷不乐的症状而言。思为脾志,忧思伤脾,进而伤心。素问痹论谓:“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杂病源流犀烛谓:“思者,脾与心病。”久思不解,劳伤心脾,多为虚证。,Page 23,(6)善惊 是指遇事容易惊吓,心中惕惕不安的症状而言,又称为“喜惊”。素问举病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7)心悸 是指发作时患者自觉心中跳动,慌乱不安,难以自主,常兼见气短乏力,神疲懒言等症。心悸者常有脉象异常,可见促、结、代、数、疾、迟、涩、细及三五不调等异常脉象。心悸常见于西医学所述的多种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心悸之病,始于仲景之书。金属要略,惊悸吐衄下血病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惊自外入,因惊而气乱则心跳并脉动不宁;悸自内生,因虚而血不养心则心悸并脉弱无力。,Page 24,(8)失眠 是指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难眠,失眠常伴有心烦或心悸,多梦易惊醒,健忘,神疲等症状。失眠之病证,灵枢大惑论中称之为“目不瞑”;伤寒论称其为“不得卧”,并以黄连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