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685563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笔试命题的考查功能(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 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一、新课标下笔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应以“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为基本依据,1、“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即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

2、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指导中小学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有利于初中教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有利于发展学校的优质教育; 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新课程笔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应积极体现七个“有利于”:,二、新课标笔试命题的功能及编制方法,(一)传统命题题目的功能,在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中,具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单方面的目标,在要求上分为“知道”、“理解”、“掌

3、握”、“会”等4种。因此,传统笔试习题的功能主要是考查或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几种具体要求。它仅仅相当于在一维空间中的某一个点。如下图中的A题,也就是简单的考查对某一知识“理解”的要求。,(二)新课程标准下笔试命题的 考查功能,在新课标下,由于课程从三个维度来划分课程的目标,因此,某一具体的试题就可能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涉及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于某一具体的题目而言,就会成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交叉点,如下图中的A题。其中,Ax、A、Az分别是A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要求。这样的笔试命题考查的范围、领域和广度就远远高于

4、传统笔试的习题功能。,但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新课标下的题目都同时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有的题可能只包含一个或两个方面。,(三)具体笔试命题的编制方法,1明确四维空间中的一个汇合点的含义。,新课标的笔试命题可以从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等四个方面去具体操作。具体的试题可以看作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即该题目应该同时具有考查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的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要同时包含上述四个方面的功能,有的题可能只包含一个、两个或三个方面。,2注意考查问题的简化。,要想使新课标中笔试的每一个题目同时具备考查四个方面的功能是较为困难的。首先是编制题目不易,另外也容易使题目本身失去特点。因此,不

5、妨将四维空间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一维空间,即将某个具体的题目侧重于考查上述四个方面中的某一个方面。如,A题侧重考查双基,C题侧重考查创造等等。但是任何题目不可能纯粹只运用一个方面就能解决,因此,习题可以侧重考查知识的某一维度。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特意编造一些纯粹只包含一方面功能的题目。另外,也可以设计一些能考查几个维度综合功能的题目。,3科学编制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根据上述的命题构想,在编制具体的题目或试卷之前,教师可以编制如下的双向细目表:,4落实每一维度的考查要求。,笔试命题应努力落实每一维度的考查要求,要根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附录中的行为动词来具体确定。比如“标准”中的

6、三维目标的要求可以概要性的表述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有三种要求:了解,认识,理解。技能目标有一种要求:独立操作。我们对这几种知识技能目标可以做如下的理解:,了解:这是最低要求的点,是其他几种知识技能点的基础。 a.要求: 一般有如下三个方面:能记住主要的内容,能列举有关的实例,能判别有关概念、举例是否正确。 b例:了解蒸发的一些特点。,知识目标有三种要求:了解,认识,理解。技能目标有一种要求:独立操作。我们对这几种知识技能目标可以做如下的理解:,认识:它的要求比“了解”稍高,高出半层。 a要求: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与该知识点最近的知识或情景进行联想

7、,或能解释最直接的有关现象。 b例: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它的要求比“了解”高出一层。 a.要求: 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或情境进行联想,或能解释有关的现象,利用该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也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扩展 b例:理解欧姆定律。,独立操作(会):它的要求比“了解”高在能够实际操作上。例:理解机械效率 a 要求: 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测量该物理量或运用该器材进行操作。 b例:会使用刻度尺和天平。 通过对“标准”三维目标教学要求的分析,通常可以将“内容标准”中的知识技能点从中抽出,并进行合理的同化与重组,一共可分为89

8、个点,其中:“了解”的46个,“认识”的9个,“理解”的26个,“独立操作”的8个。,(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置了一个层次的要求:经历。由于我们将过程与方法分为“探究”和“创造”两个部分,因此“经历”可分为两个侧面,即探究性经历和创造性经历。,可以根据探究过程将探究性经历分为两个要求:第一层次,探究环节;第二层次,探究过程。探究环节是指探究的各个要素以及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探究过程是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的设计,完成探究报告等。,可以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四个特性(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细性)将创造性经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流畅与灵活;第二层次,独特与精细。“流畅与灵活”是

9、指对问题产生许多想法和不同角度解决办法的能力。“独特与精细”是指思维的独特性和完善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反应:是指让学生对于某问题或事件,立即表达自己的感受。 领悟:是在“反应”的基础上,潜移默化,通过多次的“反应”,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意识或思维定式。,5根据各个维度的要求科学制定双向细目表,三、新课标下笔试命题的内容要体现“标准” “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笔试考卷应以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表现为基础。由于一个题目所体现的目标是多维的,不是一维的,所以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分析维度,不是实施维度。内容规划应以“标准”为根据。,

10、“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表现及倾向。这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处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逐渐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也即紧紧抓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方法这一点。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质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对应的教学目标下,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

11、”的考查就应该成为笔试命题的中心内容。,(一) 笔试命题对“知识与技能”考查的内容和要求 “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如下: (1)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运动和相互作用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能量一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

12、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标准”要求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应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例:高速公路上一辆“东风”

13、牌载重卡车以20m/s的车速行驶,这时一辆质量相等的辆“解放”牌卡车从它后面超过,此时小轿车的车速为108km/h,则 的车速大, 车动能较大。 分析:此题考查速度的单位换算、动能大小的比较。如果学生仅仅知道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而不会进行实际情景下的问题解决,两车的动能大小的比较是不易得出的。,(二)笔试命题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的 内容和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4、(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呈球面形状的反射镜叫球面镜,用外表面做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凸面镜,简称凸镜。我们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凸镜对光线的作用是否与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相同呢? 某同学想:这可能不会相同,要么是会聚作用,要么是发散作用。为了寻找正确答案,他考虑了一番,进行了探究实验。 某同学将好几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相互平行的光线对凸镜照射,发现平行光线经凸镜反射后形成如图所示的图像。该同学最后把实验结果写成了书面报告。,请你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凸镜对光线的作用

15、是怎样的?(3分) (2)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凸镜的这种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何应用?它成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3)你能否由凸镜对光线的作用,推测出凹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题干开始先定义凸镜,即使教材没有的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做这道题,学生也感受到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第二问的像的大小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平常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最后一问通过对凹镜的推测,反映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情况。),(三)笔试命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和要求,例: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6、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个故事写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做下列两个填空: (1)两小儿辩斗中,用了物理学中 知识; (2)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 (3)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态度是 ; (4)他们在辩斗中,各抒己见,不接纳对方的观点,表现了他们 ; (5)他们对孔子的议论,说明两小儿 。,分析:近年来物理教学不断要加强学生物理知识与文学、自然等学科知识的渗透。本题命题者的意图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情景,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本题的编制和设计有效的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渗透,同时还突出在探索自然现象过程中学生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三、笔试考卷的结构与题型设计,因为题型是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