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682391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二期课改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 要点解读,课程理念,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 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 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目 标 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等基本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学

2、历史的课程目标是从哪几个方面制定的? 初中与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相比有何明显的不同? 标准中对历史课程“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强化,其目的是什么?,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认识转变问题,即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重要史实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史实”与“史论”间的逻辑意识,掌握解释与评价历史的一般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即了解基本史实,形成“证据”与“史实”间的逻辑意识,掌握了解历史的

3、一般方法;,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关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形成。,强化“能力”、“过程”、“方法” 目标的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催化,内化,知识与技能,经历与经验,中学历史课程 培养的能力,搜集史料,解决问题,交流 思想,提取 信息,终身学习必备 的方法能力,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内 容 篇,中学历史课程要关注重要历史时期、主要区域、民族、国家的文明特征和标志性成果;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影响;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

4、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体现时代性。,初、高中历史的基础型课程内容有什么不同? 与已往的课程内容相比,标准中精简了哪些内容? 标准所制定的课程 内容是如何联系学生 生活、学习经验 和社会实际的?,源自日常生活的课题,源自社会热点的课题,源自课程学习的课题,研究型课程课题或选题方向,源自日常生活的课题,1就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某一主题,梳理其沿革。如“旗袍觅踪”、“茶、茶乡与茶文化”、“滚地龙、三层阁的由来与消亡”、“家乡的古桥与旧船”等。 2就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某一主题,透析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如 “从服装的流行(1

5、9492003年)看时代的变迁”、“中西合璧的上海菜”、“石库门建筑的崛起”、“马车、黄包车与小轿车”等。 3某地名或路名考。 4“抢购奶奶”与“按揭妈妈”两个时代的对话。 5报章点题从“寄生虫”到“企业精英”、“商界领袖”。,源自社会热点的课题,1来自历史的报告“非典”是非典型性文明的“肺炎”。 2巴以冲突回眸。 3由齐齐哈尔毒气弹事件引发的追忆。 4人权“天赋”吗? 5西部大开发中的历史资源。,源自课程学习的课题,1我看马背民族。 2象形文字与古代文明。 3现代战争中的孙子兵法。 4让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 5论“全球时代”文明的特征。 6从某小说或影视作品看信息时代。,学 法 篇,中学历

6、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对于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为什么还要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课堂学习的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1.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不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而获得,2.接受性学习方式也可传授(示范)最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方法,3.反对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分清知识的基础程度,一昧由教师一讲到底式的“教”而全然不顾

7、学生学习意愿与兴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4.不应将“讲述法”简单地等同于“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关键问题是“讲什么”和“怎样讲”,渗透质疑与历史思维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渗透挑战教科书权威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渗透历史因果逻辑关系思维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研究性学习案例 从联合国的标志看宗旨,研究性学习案例 听长辈讲那“文革”的故事,问题的设计不清晰,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问题的来源不是出自学生,合作交流走过场,没有探究过程只有结果汇报,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2.从图片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1.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4.依据材料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 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评价

8、),3.对所获取的历史材料进行归类,明确归类的标准,进而能初步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2.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1.从各类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3)神话/民间传说/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4)质量/方法/视角,3.从“文明”与“历史”两个视角分析问 题,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2)图画/文字/遗迹遗物,(1)文献/实物/口述,文 明,一堂成功 历史课的要素,材 料,问 题,机 智,1. 能否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线索,运用影 响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要素(地理环境、生产力、交往等)来审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方面?,文 明,2.能否从文明史角度把握每一历史时

9、期特有的时代特征?,3.能否以历史发展的基本时序与因果逻辑关系的视角审视历史中的人与事?即将历史中的人与事置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看待,同时又建构起“顾后而瞻前”的历史意识?,材 料,1.是否具有将材料(史料)作为“证据”的意识?,2.是否能运用课内外的材料(史料)尤其是课外解释 教科书中的结论性描述?,3.是否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是否明确各类材料(史料)的价值定位和彼此关系?,5.教师是否有意识地示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进而自主地 搜集、整理、分析、甄别、比对、综合各类材料(史料)?,问 题,1.教师所提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质量)?,5.是否

10、在问题的解决思路上很好地运用了“归纳或演绎”的思维 方式?,2.是否有意识地构建起“材料与问题”间的联系?,3.是否有将问题“以大化小”或“以小集大”的能力?,4.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或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实 践、探究等方式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机 智,1.能否视学生的实际状况即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手段、进程、 节奏?,2.能否有机地处理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有学生提问题吗?,3.教师如何解决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4.解决方式有策略性和艺术性吗?有操作性和普及性吗?,5.从手段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程式化不可变的,还是有充 分准备,具备开放性和可即时调控的?,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2.从图片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1.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4.依据材料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 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评价),3.对所获取的历史材料进行归类,明 确归类的标准,进而能初步判断不同 历史材料的价值,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2. 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1.从各类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3)神话/民间传说/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4)质量/方法/视角,3. 从“文明”与“历史”两个视角分析问 题,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2)图画/文字/遗迹遗物,(1)文献/实物/口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