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理学 炎症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6674526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3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病理学 炎症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医学病理学 炎症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医学病理学 炎症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医学病理学 炎症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医学病理学 炎症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病理学 炎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病理学 炎症(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症,火,火,Inflammation,.,教学目标,掌握 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和全身表现; 急性炎症:渗出、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慢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 炎症的结局。 了解:炎症的原因、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一、炎症的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损伤,就有炎症,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及损伤因子,修复损伤,Inflammation is a prote

2、ctive response intended to eliminate the initial cause of cell injury as well as the necrotic cells and tissues resulting from the original insult.,.,Protective Response Occurs in Vascularized Tissues Injury - Response - Repair Vascular Response is the key,Key points of a concept,血管反应,损伤,抗损伤,修复,.,Is

3、 Inflammation a Disease ?,.,1. 物理性因子 高温、烧伤(大量渗液、红肿) 烫伤、冻伤水泡 紫外线皮肤发热,发红,痛 机械性创伤 2. 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 强酸、强碱、强氧化剂 内源性: 胃酸过多,胆汁反流胃炎 代谢产物(肾衰病人尿素),3. 生物性因子 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病菌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可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 4. 组织坏死 新鲜梗死灶周边出现充血出血带 5. 变态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 6. 异物,二、炎症的原因,(思考:是不是所有炎症都要用抗生素?),.,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4、,损伤,抗损伤,修复,早期,后期,.,变质(Alteration),概念: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程度:取决于致炎因子作用强度; 机体反应状态。 形态变化:,实质细胞,间质,变性,坏死,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粘液样变性,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急性普通型肝炎,箭头示肝细胞疏松化和气球样变,部分肝细胞嗜酸性变,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大片坏死,仅少量肝细胞残存,肝细胞水肿和坏死,.,足干性坏疽,.,渗出(Exudation),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黏膜表面的过程。,组织间隙 体腔 粘膜表面 体表,液体成分

5、 蛋白质 炎细胞,渗出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主要表现 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渗出物,.,渗 出,大叶性肺炎,.,增生(Proliferation),概念: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多。 增生细胞 实质细胞:鼻黏膜上皮细胞、腺体(慢性鼻炎) 肝细胞(慢性肝炎) 间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 作用:限制炎症扩散、修复损伤组织。,.,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粘膜面粗糙,.,在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中, 变质、渗出、增生呈因果关系, 缺一不可。,急性炎症期以变质、渗出为主, 慢性炎症期以增生为主。,., 根据时间: 超急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四、炎症的分类,根据病变: 变质性炎症 渗出性

6、炎症 增生性炎症,急性炎症,.,概述 持续时间短,几天1个月。 病变以渗出为主: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细胞渗出 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灶,白细胞,抗体,.,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血流淤滞,神经反射,体液因素 (炎症介质),(一)血液动力学改变,.,液体/蛋白质渗出,组织间质水肿,浆膜腔积液,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二)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 (2)具有较多化学介质受体,新生毛细血管 高通透性,内皮细胞收缩 内皮细胞骨架重构 穿胞作用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机制:,5-HT、LT、缓激肽 IL-1、

7、IFN-、TNF VEGF,.,导致液体渗出的原因 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早期) 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微循环) (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遭破坏),.,渗出液的利与弊,稀释中和毒素,减轻损伤 营养浸润的白细胞 消灭病原(抗体、补体) 运走代谢产物 刺激免疫反应的产生 纤维素网,压迫 阻塞 粘连,利,弊,.,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白细胞输送到损伤部位。 “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白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渗出血管并聚集到感染和损伤部位 白细胞激活,发挥吞噬和免疫作用 白细胞介导的损伤作用,.,(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边集、滚

8、动 白细胞黏附 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趋化作用,leukocytes extravasation in several steps,.,.,趋化作用(chemotaxis) :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趋化因子, chemotatic factor )作定向移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plasma cell,内源性: 补体(C5a) 白细胞三烯(LTB4) 细胞因子(IL-8),外源性: 可溶性细菌产物,(趋化因子),致炎因子 葡萄球菌、链球菌 嗜中性粒细胞 病毒 淋巴细胞 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急性炎症 24小时内 中性粒细胞 2448小时 单核

9、细胞 原因:1.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单核细胞寿命长; 2.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继续游出; 3.中性粒细胞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4.不同的致炎因子不同的白细胞渗出,.,(二)白细胞激活,白细胞识别微生物和激活的途径: 识别微生物产物的受体:白细胞的TLRs G蛋白偶联受体(N、M):识别含N-甲酰甲硫氨酸末端的细菌短肽 调理素受体(Fc受体、C3b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吞噬、免疫作用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和异物的过程。 1)吞噬细胞的种类,嗜天青颗粒 20% ,特殊颗粒 80%,嗜酸性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调

10、理素化,(调理素),一类通过包裹微生物而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血清蛋白质。,IgG,C3b,调理素,.,非调理素化吞噬,甘露糖 岩藻糖,甘露糖受体 清道夫受体,.,NADP氧化酶 2O2 + NADPH 2O2 + NADP + H+ H2O2 + O2,+CL,杀伤、降解,HOCL(强氧化剂和杀菌因子) + H2O,细菌,H2O2-MPO-卤素体系是嗜中性粒细胞最有效的杀菌系统。,a.依赖氧杀伤机制,嗜天青颗粒 髓过氧化物酶(MPO),.,b.不依赖氧机制 细菌增加通透性蛋白 (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 BPI) BPI激活磷

11、脂酶+降解细菌膜磷脂 外膜通透性 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糖肽外衣 乳铁蛋白、主要碱性蛋白对寄生虫有毒性 防御素,+,特殊颗粒成分,2. 免疫作用: 1)参与细胞 2)参与方式,淋巴因子,抗体,抗原,(三)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作用,白细胞,溶酶体酶 活性氧自由基 前列腺素 白细胞三烯,内皮细胞 局部组织,渗出并非越多越好,炎症既是防御,又是损伤,如同战争一样,.,(四)白细胞功能缺陷 黏附缺陷 吞噬溶酶体形成障碍 杀菌活性障碍 骨髓白细胞生成障碍,.,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概念: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存在形式: 血浆肝脏合成,以前体形式存在,经蛋白酶水解激活。 细胞以胞内颗粒储

12、存,需要时释放; 即刻合成。,Inflammatory mediator,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HT 5-HT,.,来源于细胞或血浆。 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作用于靶细胞可进一步引起靶细胞产生次级炎症介质,从而放大或抵消初级炎症介质的作用。 一种炎症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细胞,有时可产生不同的效应。 炎症介质一旦被激活或由细胞释放,存在的时间很短,被迅速降解、灭活、抑制或清除。 具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炎症介质的共同特点,炎症介质的种类,细胞释放 血管活性胺:HT、5-HT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PG(I、D、E、F2a) LT (B4、C4、D4、E4) LX (A4、B4) 细胞

13、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IL-1、TNF、趋化因子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活性氧和NO 白细胞溶酶体酶 神经肽(P物质),磷脂类炎症介质 由Pt、N、Basophil、macrophage、VEC产生 激活Pt、增加血管通透性、支气管收缩的作用,扩张血管、加剧水肿(PG) 发热、疼痛(PG) 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LTB4) 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及血管 通透性增加(LTC4、D4、E4),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Pt 创伤、寒冷、热,免疫反应,C3a、C5a,组胺释放蛋白,P物质,IL-1、IL-8。 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存在于血小板、内皮细胞中 释放刺激因素:血小板与胶原、免疫复合物

14、结合凝集释放 作用: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特定的神经细胞 血管扩张 减少血小板粘着、凝集、脱颗粒 抑制肥大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 减少急性炎症灶中白细胞的聚集,IL-1和TNF在炎症中的作用,血浆中存在 激肽系统: 缓激肽(血管通透性 、疼痛、激活因子) 补体系统: C3a、4a、5a(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调理素) 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a因子(启动激肽、凝血、纤溶系统) 凝血酶(促选择素、黏附分子、PG、NO产生) 纤维蛋白多肽(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 Xa因子(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急性炎症时如何控制过于剧烈的炎症反应?,如何减少炎症介质的

15、产生?,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稳定细胞膜,糖皮质激素,阻断PG产生,非甾体抗炎药,.,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典型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组织变性坏死 分解代谢 局部血管扩张、血流 红、热 血浆、细胞渗出 肿 炎症介质 渗出物压迫 神经末梢 痛,功能障碍,炎症局部表现的发生机制,.,全身反应 发热、厌食、消瘦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改变(大部分)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实质器官细胞变性坏死,骨髓白细胞释放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改变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E 发热 降低食欲,加速蛋白分解消瘦 肝脏纤维蛋白原合成 促红细胞凝聚血沉,多数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病毒感染,(某些细菌、立克次体、病毒、原虫感染末梢血白细胞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