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

上传人:xyz****21 文档编号:136667017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1课《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精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同步练习【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 , 。 ,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2文学(文体)常识(1)周国平, 作家。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 (16卷),译有 、 。(2)散文是同 、 、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 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段:引子: 。2第26段:第一节: 。3第712段:第二节: 。4第1316段: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

2、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二)对课文

3、第一节的诠译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当堂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屑( )憩( )冥( )曳( )巢(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课后巩固练习】一、基础题(4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漂过(pio)荡舟(dng)驶来(sh)B泰然(ti)莫测(m)耳畔(pn)C祝祷(do)温馨(xn)陶冶(y)D琐屑(xio)黯然(n)永恒(hng)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2分)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

4、牵扯的风筝轴。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二、整体感悟(7分)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三、课文阅读题(8分)阅读课文第三节(第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5、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1分)小院吟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

6、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

7、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1分)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2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分)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

8、后调换的原因。(2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

9、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分)心中芦苇 张 驰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

10、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

11、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

12、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名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很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注释】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孱(chn)弱:瘦弱,软弱。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2分)(1)瘠土( )(2)涟漪(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