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59800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历史的回声”中的“后人之鉴”的第二课。作者通过对秦阿房宫的铺陈描写,阐释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学习本文,要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并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2、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宫殿的图画、课外练习。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2.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背诵课文,探讨演绎、交流分享本文的精神养分。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历史回声”的内涵。3.进行思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

3、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认识并揭露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的情况?生 杜牧(803852

4、),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杜司勋)师 讲得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赋”

5、的特点?生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生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生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

6、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事。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师 大家的知识面都比较广,表达也很清晰。事实上,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事。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

7、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师 下面,我们就听听配音朗诵。注意个别词语的读音!推进新课师 大家听了这篇赋时有什么感觉?生 我感到大气磅礴、雄伟壮阔。师 对!这就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

8、、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请齐读第一节并请同学梳理翻译这一节。生 四海一的“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的“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的“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的“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的“响”动名,歌声。师 讲得很好!注意到了字词的活用。那么,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你说说看。生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

9、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生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坐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生 第三层:“五步不知东西。”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生 第四层:本

10、段最后部分。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师 大家的思路都比较清晰,概括也比较准确。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

11、,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师 很好!我看到大家预习得很充分,感到很振奋!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按要求在本周内将这篇文章背下来。现在大家齐读一遍,放出声音,读出气势。【学生大声地读全文。】师 很好。我现在要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先说说第二段以前有哪些地方不懂。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是什么意思?师 哪一个同学发表一下意见?生 我想它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师 哦,这是一种说法。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生 哦,它是和上文照应的。上文说“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师 好像还有生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师 这句话怎讲?

12、生 就是说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充满了暖意。师 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 比喻。生 通感。师 对!近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热闹”“冷静”二词,把表示

13、温度(触觉)的“热”与“冷”同表示听觉的“闹”与“静”结合起来,通同一气。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较多地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师 对于通感,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学过的,其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现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哪位同学有印象?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

14、。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理解: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的,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的清香。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的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沟通。生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

15、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与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师 讲得很好!荷塘月色成功的通感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也是对心理学、美学理论的一个有力佐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虽有分工,却又能相通。文学艺术作为一种间接造型的语言艺术,它塑造的艺术形象作用

16、于读者的感官,当然也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独处”,当他直觉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会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帮助和补充。作者把本应嗅觉感受的“清香”和视觉感受的“和谐的光与影”都移之于听觉,可见作者有着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但这并不表示他要把个人的观点、趣味强加于读者身上。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早已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也就是说,作者能调动读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各个生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去揣度、体会那难于直接描述的事物,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