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56599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吉实验高中 20122013年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满分12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卷 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2、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

3、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

4、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

5、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

6、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

7、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

8、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

9、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10、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

11、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4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2、4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日月掷人去,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李清照一剪梅) 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玉容寂寞泪阑干, 。 (白居易长恨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其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