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49032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精讲 人民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课堂活动单(16)设计者:张汉琴 审核: 10-10-29星期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班级 姓名 学号 【活动目标】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活动重点】认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大意义;【活动难点】历史的分析现代中国外交与世界格局变动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 的成立;世界 运动高涨; 为首的 阵营和以 为首的 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总原则: 外交政策。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基本方针:“ ”、“ ”、“ ”。“另起炉

2、灶”:含义:不承认 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与世界各国建立 外交关系。意义:使得中国改变了 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 的外交关系。“一边倒”:含义:站在 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 、保卫和平、维护 的斗争中有了外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 在华残余势力,取消 在华特权。意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二、建国初的外交活动1、与 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 年,政务院总理兼外长 与苏联讨论条约具体内容。 签订 。条约的签订,对于加强和巩固 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 与维护 ,具有重要意义。3、1953年,提出“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背景: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3、;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 就两国在 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 首次提出。完善: 年,周恩来访问 和 内容: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C、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4、 日内瓦会议:(1)时间: 年(2)目的:为和平解决 和 问题。(3)成果:中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达成 , 进

4、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4)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5、万隆会议:(1)时间: 年(2)背景:亚洲、非洲 运动不断高涨(3)目的: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 和 问题(4)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5)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通过了 。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 ,反对 ,争取和维护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 ”。三、【合作提升】1、新中国外交总原则是什么?列举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成就。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你觉得“异”是指

5、什么?“同”又包含哪些内容? 4、从中国近、现代外交的不同局面中你得出哪些启示?【本课测评】1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D改革开放 21953年,中国政府最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3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A B C D4、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的相同点是 A.都是大国操纵会议 B.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C.目的都是解决大国之间的纷争 D.都圆满成功(1)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2)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3)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