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6647067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正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逐步解放,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业生产,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农民工的数量己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两千万逐渐增加到了2016年的22978万人。他们大规模的非农转移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之一。农民工群体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及零售服务业领域,他们为繁荣城市经济、吸引外资、缩小城乡差别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还不能正常的获取

2、城市居住权,不能享有包括如就业、房屋、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城镇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有时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工资被拖欠现象等问题也较为严重,他们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医疗保险方面,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卫生意识淡薄,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较差,患病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他们生病后,通常是不积极地态度,采取拖得办法,严重影响了自身身体健康,可见,他们与其他社会劳动者相比较,他们更需要纳入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福利。所以,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多数人能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3、这既符合我党的基本宗旨,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在十六大中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并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2006年1月31日)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可见,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居民医疗保险业给予很大关注并着手进行解决或寻求新的办法和措施。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流动人口还

4、将大量并长期存在并将不断融入社会,所以,农民工问题不应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必须顺应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采取主动接纳的态度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譬如,首先可以尝试让农民工像城镇居民一样在城镇就地享受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解决地好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将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放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进行研究,从劳动用工制度方向入手,研究农民工医疗保险解决的客观性和可行性。1.1.2 研究意义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研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改善农民工健康状况,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而它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第一,理论

5、意义: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是对国际国内社会保障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人口流动理论等的进一步延伸研究,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具有理论上的先行探索意义。第二,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的需要。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健全和发展,可以更好的体现社会保障本质,更好的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的稳定;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还有助于逐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主要举措。农民工一旦催患疾病,对其家庭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

6、、因病而致贫或返贫。第三,经济意义:有利于改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减少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2 研究现状目前与农民工医疗保险相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原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解决路径的研究,以及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原因和解决对策的研究,而争论和分歧比较大的地方就在于解决对策的研究,此外,目前对于某一特定地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较少。下面主要围绕国内外对于农民工群体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分析:1.2.1农民工

7、社会保障体系1.2.1.1农民工社会保障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大多是针对社会保障的整体研究,即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效率和公平性来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主要理论学派有德国的新历史学派、瑞典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剑桥学派等。德国新历史派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社会生活的理论政策思想,为社会保险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主要有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ustav vonschmolier)和阿道夫瓦格纳 (Adolf wagner)。 福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幻,庇古于1912年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这本书对福利经济学理论进行

8、了系统地论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凯恩斯9为主要代表人物,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福利支出等措施刺激需求,实现就业。纵观当代西方社会保险理论的主要理念可见:西方经典社会保险理论认为只有政府积极承担起构建社会保险体系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西方经典社会保险理论为西方国家主办并不断完善涵盖社会所有人群的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1.2.1.2农民工社会保障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综述通过整理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

9、状及其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及政策创新。一是国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原因的相关研究。归纳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表现为:第一,制度供给滞后。张建霞指出,现行的社会保障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保障不充分等问题。第二,现有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农民工的参保率十分低下。目前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参保率为12.9%。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1500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另一方面,农民工退保现象也十分严重。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原因分析,许经勇认为主要有以下观点:国内学者有的认为是外部制度

10、因素:户籍制度、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孙明慧等从农民工的角度分析原因:农民工的流动性(高岩,丛大鹏r与,如较高的市民化成本,农民工自身观念障碍等因素; 谢小青从政府角度看问题:认为农民工受到流入地政府和居民的歧视。由此可见形成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低效与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是国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要性的相关研究。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关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政治和社会意义: 王汪叶认为要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赵若彤认为,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促进

11、城乡一元化的构建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第二,经济意义:有利于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三是国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政策创新的相关研究。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和基本思路上,当前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王芳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张启春认为应专门建立农民工单独的社会保障体系。李迎生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2.2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1.2

12、.2.1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研究,在此简要的介绍二战后西方关于社会医疗保障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率得到很大提升,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质疑和批判。在发展和批判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欧美国家在社会医疗保障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美国福利经济学家阿罗(KennethJ.Arrow) 2月发表的论文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论文中对医疗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分析,奠定了健康经济学的基础。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在医疗保障理论,尤其是社会医疗保险资本来源的研究方

13、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致力于开展社区医疗融资机制的研究,包括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哈佛大学、世界卫生组织等欧美研究机构和国际机构的学者Preker和G.Carrin等人的穷人的医疗融资:资源筹措和风险统筹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可见,二战以后,在三大学派对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西方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出现了新的见解,关注点扩展到医疗产品、社会医疗保险资本来源等方面,为不断完善西方国家主办的医疗保险体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1.2.2.2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与国外鲜有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同,国内学术界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普遍比较关注。目

14、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并形成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和问题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和问题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农民工健康状况、就医行为、参保状况、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在农民工健康状况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分歧: 梁维萍等认为农民工的年龄层次决定了农民工主体为青壮年,大部分体质较好,健康状况较好; 姜晓兵则认为由于相对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农民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有较高的疾病风险。还有部分学者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农民工健康问题

15、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工存在着压抑不自卑封闭等负面心理倾向,精神健康状况的不佳会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绝对地说农民工目前的健康状况好还是差,而应该相对地来看,从未来疾病风险的大小来看。相比留存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而言,主体为青壮年的农民工确实体质要好一些;但由于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恶劣、生活压力大等原因,相比城市其他人群则具有较高的疾病风险。在农民工就医行为方面,学者间则基本没有分歧。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农民工存在着较大的疾病风险,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不高。而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不高则是由于农民工医疗服务购买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

16、十分普遍。在农民工的参保状况方面,根据数年来学者们对农民参保情况的调查来看,农民工参保率偏低,截止到2016年农民工的参保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在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方面,学者们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二是农民工医疗保障水平低。二是国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原因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结合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实际运作,从多方面方面进行了分析:(1)户籍制度的限制。(高金登、李林太仁40)(2)农民工流动性灵活性特征。 (3)政府执行力不强。(4)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5)农民工医疗保险意识弱。从国内学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由来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看,缺乏保险意识、流动性的工作性质是其参保意愿低和参保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缴费落实缺乏有效监管、同时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