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47047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2、方法层面:侧重“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情感层面: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纯正的读书观。【教学设想】1、本专题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话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读”、“学”、“思”,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这三个重点,也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穷尽该话题,也就是话题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问题探讨”的更广阔的空间;2、本课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2、3、从学习方式上看,力图呈现“问题探讨”的课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较多采用“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内省思辨”等学习方法;4、从教学过程看,力争三维目标的交融与实现,既重认知的理解,又重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渗透,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1、导入: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做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2

3、、破题: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3、探究活动: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A、让自己发现: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

4、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B、与同伴交流: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

5、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示例: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5、从个性、人格的高度去阅读(要以爱、敬重、心灵去阅读)方法点

6、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C、和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认同、接受,但也应有困惑、有感慨,甚至有反对,有和作者争论的冲动,这才是进入内心的阅读。设置情境:假设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首发式,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面对面向黑塞先生提问的机会,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和他交换什么看法?(实际上,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发现自我。)1、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2、如果我们对那些富有盛名

7、的杰作不感兴趣,可对眼下的流行文学感兴趣,那该怎么办?3、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生疑、困惑,甚至跳出来想与作者争辩的情形,我们应鼓励学生平等地与作者对话,而不是做“应声虫”,“跪着读书”。我们往往以评点的方式进行批注,这样也许才真正是思想层面的阅读。D、向外部求证(作为课外作业):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需要同别人交流印证,需要在同类型的文章中比较鉴别,在名家大家的赏析里涵咏体会,也许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探讨”趋于深入,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呈现“常读常新”的美丽景观。鉴于时间关系,

8、我们列举出以下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读,同学们也应该善于去收集资料、搭建自己的学习平台。示例:青年人的阅读【中国】余秋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美国】狄金森张五常推荐读书的方法【中国】张五常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4、结语: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 4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