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4424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林黛玉的诗词谈林黛玉 内容摘要:林黛玉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堪称不朽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的性格中充满着诗性的芳馨。林黛玉轻松活泼地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妙,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都表现了她卓越的诗歌天才。题帕三首深沉、微妙地向贾宝玉传递了爱情的信息;葬花吟中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叹,也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桃花行中有“花之颜色人之泪”的感慨透过黛玉的诗,一位充满智慧,充满灵气,充满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带着泪水、带着愁思的美丽少女迎面而来。 关键词:林黛玉 性格 花 泪 正文:林 黛玉,这个中国古典小说中堪称不朽的艺术形象,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复杂

2、、最深刻、最感人的人物形象。从一个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到一个寄人篱下的 孤女,加上她高深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她深情而敏感,孤高而又渴望亲情、友情,顾影自怜而又傲岸不驯的特殊的精神世界。这种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外化的一个重 要方面,便是林黛玉的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作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曹雪芹在林黛玉这个人物身上豪不吝啬地倾注他所有的钟灵毓秀,他抒写林黛玉的性 情性格几乎就是通过诗来使人物进一步升华的。 一、杏帘在望,初露诗才。 世 外仙源、杏帘在望、题宝玉续庄子文后、参禅偈续作,表面看这些应酬之作意义不大,对人物的主导性格的塑造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林黛玉丧 母后,初到外婆贾家,倍受老太太疼爱

3、,尚能少解心中的忧伤,才能写出并无泪滴和愁思的应制诗,应该说应制诗的制作也体现了当时林黛玉初到贾府的心迹。 几首应制诗因受题材的约束,并未能尽展林黛玉的诗才,但仍居大观园众女儿之首,高出众人一筹。以杏帘在望(代贾宝玉作)为代表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诗的开头,远望中是一带山村,酒旗飘扬,招迎饮酒客人,写出山庄的远景,下面两联是山村风光,长着菱荇的水中鹅儿游玩,桑榆丛中飞着营巢梁间的燕子,农家房外春韭泛绿,村外是十里稻花飘香,诗的结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把这种风光与太平盛世相联系,元妃十分喜欢这首诗,指出杏

4、帘在望为四首之冠,因诗中有“十里稻花香”句,遂命浣葛山庄改名为稻香村。元妃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诗中描绘的一幅黎民富足,天下太平的图画,不光达到了应制诗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皇家梦寐以求的,由此不光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出色的诗才,也可以感觉到林黛玉当时心情怡然。 二、葬花吟点点愁绪,满腔悲愤。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重要情节,人称千古韵事。林黛玉作为小说的女主角,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在这首葬花辞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初到贾府和贾宝玉亲密无间,黛玉早把一片痴情放在宝玉身上,宝玉对她也是一片深情,但他们彼此的给予却不是对等的。宝玉已是黛玉的全部,但随着宝钗的到来,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黛玉已经意识到自

5、己的感情危机,但苦于没有父母、无依无靠、寄人篱下、无人作主,又因前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宝玉,次日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诗人起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幅暮春落花图映入眼帘:花儿凋谢了,花瓣随风而起,满天皆是,转瞬之间就消失殆尽,只剩下游丝落絮遮住视线,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就这样画上了句号,怎能叫人不伤感,怎能叫人不哀愁。“闺中女儿惜春幕,愁绪满怀无处诉。”“柳丝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是啊,草木一季,人生一世,像我这样的多愁多病之身,究竟经得起几番风雨,熬得过几度春

6、秋?“三月香巢已垒成”,燕子已筑好了自己的家,可是我的家又在何处呢?不禁埋怨:“梁间燕子太无情”,诘问它“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春天花开如旧,而人事却已全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知是花魂与鸟魂?”花儿啊,明媚鲜妍,怎禁得起风刀霜剑相逼,树儿不是你的久居之地,这园子也不是我长居之所,想来不觉暗自落泪,一点点,一滴滴,既是眼中泪,也是心中血,我和你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孤苦伶仃,一样的难以释怀。“花魂鸟魂总难留”到“不教污淖陷渠沟”是全诗的高潮,“质本清来还清去”这是林黛玉的理想,是她对命运的强烈呐喊,“我就是我,活要活得干干净净,死也该死得清清白白!”但这个理想是“

7、一抔净土掩风流”,以离开尘世才得以实现,多么地凄凉、悲哀。“尔今死去侬收葬,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花与人完全合一,葬花就是葬林黛玉,纵观全诗,这是林黛玉写花,也是她本人的生活记录,更是她心灵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她以整个生命和灵魂发出的呼喊“质本洁来还洁去”,令人魂悸魄动,荡气回肠。 三、题帕三绝句泪流千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愁思万丈。 题帕三绝句写于宝玉被笞,黛玉前去慰问,回去后接到宝玉托晴雯送来的用过的手帕,黛玉由不解而终于悟出宝玉的真正用意,五内沸灸,写下这三首绝句,寄寓林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爱恋和思念,以及自己无可排遣的哀伤情绪,也是林黛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情宣言。 这三首诗通篇写泪,第一

8、首明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第二首、三首则暗写,“抛珠滚玉只偷潸,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首诗说的都是她的流泪,林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子,从西方灵河岸下凡来到人间,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将一生的眼泪还给他。红楼梦中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便是流泪,这三首题帕诗,既是林黛玉爱哭性格的特点显示,又为她的这一特点加浓色彩。 秋窗风雨夕一诗可说是葬花吟的姐妹篇,一写伤秋,一写伤春,景物不同,离愁别绪都是一样的。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不觉心有所感,道成代别离一首:“秋

9、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诗的前四句由景入情,由大环境的花草凋落,一派肃杀秋意,到小环境的秋夜灯边,窗外秋风秋雨,更引人凄凉的情怀,接着八句话,那秋风秋雨来得何等急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把人的春天之梦惊破,这时,人因一怀秋情,不能入睡,眼前是那点燃的烛台,在风中滴着烛泪,更牵动人的离情,这是人世间共有的现象。下面四句,在秋风中,被褥抵不住寒意,急遽的秋雨,也像是催促着夜漏声,这风雨如陪伴别离人的哭泣。结尾四句,是风雨与人的泪滴相连接,“不知风雨几时休”,这也正是林黛玉此时的心态,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已时时感到恶劣环境的威胁。 四、咏白海棠、咏菊、问菊、梦菊立意

10、高远,灵空飘逸。 咏白海棠一诗中,借白海棠以自况,写出自己的高洁品格,诗的首联,院中湘帘半卷,院门半掩,土如冰,盆如玉,写花的环境和栽植的状态;第二联,以梨花形容白海棠的色泽,以梅花比拟此花的精神,以花喻花,本来不是好办法,这里用“偷借”十分自然、巧妙,白玉棠的纯洁和诗人的高洁也就相得益彰;第三联,白衣仙女和秋闺怨女流泪,也是因花引起人的联想。林黛玉眼中的任何一物,总是引起人在流泪的联想,这正是作者写林黛玉,处处照应她的性格特点;尾联,以孤单寂寞收结,正符合林黛玉的个性表现。 咏菊是菊花诗赛中夺冠之作,其构思和用语,确有其独到之处。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写诗人创作灵感突悟时

11、的不安状态。“无赖”这里有“可爱”的意思。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刻画了诗人写诗读诗时的挥洒和浪漫。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写诗人和所写诗歌的内容不被理解的痛苦情怀。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指出诗人欲效仿陶渊明追求高风亮节的期盼。曹雪芹既是通过诗人写菊花,更是通过菊花赞颂林黛玉的高洁人格。 问 菊诗人以菊花的知音人身份,向菊花发出四个问题:你孤高特出,傲视世俗,与谁共同归隐?同样是花,你为什么开得迟?你在庭院花圃中,承露迎霜,你有什么 寂寞孤单的感觉?秋意深时,鸿雁南飞,秋虫哀鸣,会引起你的相思之情吗?这几个问题既在问菊,也是自问,既是菊花的孤标傲世,

12、也是诗人傲岸不驯、高风亮节 性格写照。 菊梦是一首咏物诗,设想也非常奇特,立意很高,境界空灵。天上、地下;仙境、人间;梦境、醒境;厌世、恋世;消极、积极;理智、感情回旋交错,交缠纠葛,矛盾斗争。“醒时此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菊花回到人间,但内心充满幽怨、哀愁、伤感、无奈、疏离、压抑、挫折、失败的愁绪,这难道不是诗人一生经历的写照,诗人和命运抗争的写照,至此诗人的真情实感一览无遗,也预示着诗人悲惨的命运结局。 五、五美吟慧眼匠心,独辟蹊径。 西 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这是一组咏史诗,吟咏古代五位女子,咏史诗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吟咏,借以抒发感慨,这是中国诗史上很常见 的题材。一些有影响

13、的诗人,几乎都写过这类诗作,林黛玉作这五首咏史诗,对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人云亦云,都有自己的独到见地,不难看出林黛玉的独具 匠心,当然更是曹雪芹的高明。 西施吟咏春秋美女西施的悲惨命运,“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指出西施最后投水而死的悲惨结局,“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说明生活在吴宫的西施,反倒不如效颦的东村女,虽然白了头,却仍然还在溪边浣纱,诗人通过一个小事件表达了对美丽女性、美丽灵魂被践踏、被毁灭的同情。作者曾经通过贾宝玉的眼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把林黛玉和西施相比,这里也是对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暗下伏笔。 对于王昭君,前人所吟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

14、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份份不一,王荆公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林黛玉作明妃不与人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意思是说君王即使轻视人的美丑,为什么将决定人们命运的权力给了画工呢?由此可见林黛玉作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正体现了林黛玉诗人的才情,诗人的智慧,这也正是林黛玉脱俗和可爱的一面。在这五首诗中有林黛玉对才女的悲惨遭遇可悲、可叹之情,也有林黛玉由人及己的愁思。 六、桃花行风流别致,哀音绵绵。 桃花,在中国文学史上象征意义发生很大的演变。诗经桃夭讲女儿出嫁,用以说明美好、热烈、兴旺。陶渊明桃花源诗义于乱世向往平

15、静安宁。“桃红又是一年春”说到两度桃花,被人引申为女人再嫁。 而林黛玉的这一首,却以桃花易凋比喻红颜薄命,林黛玉因桃花受风雨摧残,联想到自身,联想到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和冷酷。 诗的开头一段,从“桃花帘外东风软”到“隔帘消息风吹透”写人与花的命运相同,第二段“风透帘栊花满庭”到“茜裙偷傍桃花立”写花在风中飘零凋谢,人因花引起身世联想而伤情以至于向东风而泣,第三段“桃花桃叶乱纷纷”到“泪干春尽花憔悴”更深一层铺叙桃花盛开,想到“花之颜色人之泪”,最后一段“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在这里诗人连用六个“泪”字,一唱三叹,使那哀音绵绵的愁思如江水川流不息地涌来,让人不忍卒读。 桃花行和葬花吟、代别离同属一个基调,可以合称为林黛玉哀音三部曲,这三首诗都是以花隐喻林黛玉的命运。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的摧残,这位立身行事不以传统观念为准绳的叛逆女性哪里还有立足之地,最终只能“一抔净土掩风流”,一个美丽、智慧的灵魂就这样被社会黑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