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6633540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保护幼稚工业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其他论点,第一节 保护幼稚工业论,该理论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李斯特提出,他于1841年发表题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著作,确立了西方保护贸易理论的地位。 一、理论背景 德国19世纪初期的状况 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论战,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财富是生产力的结果,贸易应着眼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财富的积累。 2、经济发展阶段论 (1)主张一定条件下的保护政策,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贸易; (2)古典经济贸易理论没有区别务国的国情,观点并不广泛适用; (3)五个发展阶段应区别

2、对待,采用不同的外贸政策 原始未开发时期蓄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三、主要论点 1、主张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2、保护的目的是着眼于一国的长远利益; 3、保护的原则 (1)农业不用特别保护 (2)当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不用保护 (3)刚起步且存在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4)时间不应超过30年,若过期仍未能发展起来的应该放弃保护 4、保护的初期国家会因此受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利益看,可为一国的生产力提高带来好处;,5、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实行保护; 6、小国难以实行贸易保护。 四、理论评价 1、积极意义 (1)将一国参加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进行动态化的分析

3、,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用经济发展阶段来分析单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得失,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的地位; (3)其观点代表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落后国家制定外贸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二)局限性 “保护幼稚工业在短期内虽有代价,但长远来看是有利和必要的”,这一论点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操作中却不一定实现。 三个制约条件: (1)被保护的幼稚工业要具备发展壮大的潜力,以发挥比较优势; (2)保护期限只能是短暂的,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短期而且是有限的; (3)被保护的幼稚工业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为保护其而付出的代价。,实践中的两难: (1)保护对象的选择 (2)保护

4、手段的选择 产业鼓励政策 关税限制政策 政府利益对手段选择的影响 案例分析:日本幼稚工业的保护策略 “静态的国际分工论”与“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通货论。 马克卢普,美籍奥地利人,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代表作是1943年的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 哈罗德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代表作是1933年的国际经济学、1948年的动态经济导论。,一、理论背景 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逐步发展到垄断

5、,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矛盾进一步加剧。1929-1933年的大危机促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国家积极干预外贸,超保护贸易政策盛行。 凯恩斯的学说是在上述背景之下,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 凯恩斯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并以“三个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重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学说。 凯恩斯本人对国际贸易的论点不多,但其追随者们有关国际贸易的观点很有影响。,二、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国际贸易理论 1、凯恩斯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评价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主张:进出口贸易能自动平衡 。 凯恩斯反对此观点,原因: 自由贸易理论的“充分就业”前提发展

6、到19世纪30年代已不存在;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存在欠缺。 凯恩斯认为,贸易的顺差与逆差分别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贸易顺差,收入增加 支付手段扩大,利率下降 物价上升,投资增加 就业上升,2、投资乘数理论 乘数(倍数)理论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投资的增加会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倍数的增加效应。 凯恩斯认为,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会在其他各部门之间引起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整体为原来投资的若干倍。 假设:新增加投资100元,投入资本品的购买 资本品生产者收入增加100元,消费90%,即90元 消费品生产者 90元 90% 81

7、元 其他生产者 81元 90% 72.9元,Y=I(1+c+c2+c3+),例:假设现在投资增量I=100元 消费90%,则c为0.9,乘数K=1/(1-0.9),Y=1000元 50% 0.5 K=1/(1-0.5) Y=200元 0% 0 K=1/(1-0) Y=100元 100% 1 K=1/(1-1)= Y=,乘数K的大小由c决定,K与c成正比例关系。,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原理 一国的出口(X)与国内的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的作用; 例: 商品出口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该部门消费增加其他部门收入增加其他部门消费增加 一国的进口(M)与国内的储蓄一样,属于“漏

8、出”,对就业与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 商品进口进口产业部门支出增加该部门消费减少其他部门收入减少其他部门消费减少,2、投资、外贸顺差与国民收入乘数的关系推导 设:Y国民收入增量,I投资增量,X出口增量, M进口增量 Y=I+(X-M) K ,国民收入与消费、储蓄、进口之间的关系,Y=C+S+M,1 = c + s + m,1 c = s + m,= K,注入,漏出,四、凯恩斯主义的评价 1、先进性 外贸乘数理论提示了外贸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些运行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性; 将贸易问题纳入到宏观分析的范围,是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一种突破。 2、局限性 将贸易顺差与国内投资对国民收入产生的效应混为一谈

9、,实际上两者的作用不能等同; 凯恩斯主义: 贸易顺差 = 国内投资 = “注入”效应 理论在实践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外贸顺差不一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理论忽视了乘数作用的发挥条件 要视世界进口总值是否增长而定 五、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论与重商主义的异同 1、共同点 强调贸易顺差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2、差异点: 出发点不一样 重:从商业资本的利益出发,通过贸易保护积累商业资本; 凯:从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出发,通过贸易保护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不一样 重:贸易保护BOP顺差货币财富增加 凯:贸易保护BOP顺差总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货币供应量增加 经济增长 保护期限不一样 重:

10、主张永久保护; 凯:“萧条经济下的贸易保护” 只有在经济萧条时期才进行适度的保护,以刺激经济稳定地增长。,第三节 中心外围论 普雷维什,一、主要论点 1、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 中心国即发达工业国,外围国即发展中国家 中心国享有国际贸易利益,而外围国却得不到,因而造成经济差距。,2、外围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因为建立在西方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外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原因分析: 技术进步利益的分配不均; 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 各地的工会作用不同。 3、外围国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11、 外围国要实行保护贸易的政策,以实现工业化。,二、评价 1、积极意义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战后发展国的立场出发,着眼长远利益,抛弃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因素。 为战后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局限性 反对市场机制,理论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框在对立的结构当中,认为发展国必须寻求独立的发展模式才能发展起来。,第四节 其他保护贸易的论点,一、国际收支论(Balance-of-payment argument) 主张以关税、配额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以达到迅速、有效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1、主要论点 外汇收入与支出形成的差额:顺差、逆差

12、 顺差表明一国在外汇收支上处于优势,若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时,国际收支的顺差能促使出口产业生产规模上升、就业增加。,2、论点存在的不足 该观点实质是“重商主义”的行为; 国际收支状况仅仅是一种差额,控制进口或外汇流出并不能保证国际收支一定获得改善。 原因分析: 限制进口的行为容易受到别国的报复,反而会影响出口; 关税保护使进口产业部门的生产上升,但出口产业部门的生产会因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减产、出口能力下降。 3、总结 国际收支的本质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关税、配额等保护措施并不触及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影响。,二、公平贸易论(Fair-trade argument) 1、

13、主要论点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补贴等做法破坏了公平贸易这一国际贸易规则,使进口国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进口国有理由以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保护手段来抵制,以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 2、保护政策种类 抵制外国廉价劳动力竞争 由发达国家主张,针对发展中国家低工资水平形成的商品价格竞争优势。 反倾销和反补贴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针对贸易对手国对出口产品的补贴或倾销行为。,将关税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 报复关税当一国的出口因他国课征关税而受损时,该国也可以对他国的进口征收关税。 3、总结 该理论以受害者的角度开展贸易保护,强调保护是迫不得已,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因而被G

14、ATT、WTO及许多国家的贸易立法采用; 但该理论也常常在实践中被滥用,使“公平贸易”不公平。,三、国家安全论(National security argument) 1、理论主张: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如农业)和有关军用国防需要的产业,国家应以关税、补贴等手段加以保护,使其摆脱依赖,从而达到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2、该论点的实质是利用国防论据来说明限制贸易的正当性,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不可取,但在实际当中有其重要的一面。 案例分析:中国高层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案例分析:“你可以多吃,但不能浪费”,第五节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一、背景资料:“自由贸易过时了吗?” 西方传统的自

15、由贸易理论自从亚当斯密以来,一直占据主流领域,但随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理论范畴后,其最优贸易政策的地位不断受到质疑。 自由贸易被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是最优政策,而现实世界中,合理的政府干预有可能增加市场的产出,从而使本国受益。 甚至有论调认为“自由贸易”已过时,应加入政府的积极干预。,二、对立各方的观点评论 (一)主张自由贸易的观点:自由贸易优于自给自足 国际经济学对贸易的观点: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互相销售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都主张贸易优于封闭的自给自足。 (二)反对自由贸易的观点 1、自由贸易优于自给自足并不等同于自由贸易优于合理的政府干预政策。 “市场是有效的”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了变化,自由贸易是最优政策的观点能否成立?,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认为合理的贸易干预政策能够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将超额利润从国外转移到国内企业。 建议政府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扩大本国生产,从而获得规模经济,阻止外国企业进入。 企业增加的利润会超过补贴的数额,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3、保护贸易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