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63318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9.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共52页)(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学习目标 掌握:病毒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大小、结构与功能,病毒的增殖方式 熟悉病毒的形态、化学组成,病毒的异常增殖 了解病毒的发现,伊凡诺夫斯基,俄罗斯著名科学家 1892年发现烟草花叶病病源的滤过性,细菌过滤器,电子显微镜,病毒的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病毒(Virus):,体积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特点,形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专性寄生: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活: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

2、的代谢作用。 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手足口病,病毒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疾病,麻疹,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农业部发布了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情况。山东省兽医部门已在疫点销毁病牛和同群牛九十一头。,病毒导致农作物减产,病毒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经济损失,疯牛病,禽流感,人类对病毒的利用,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1、

3、病毒的大小,病毒体积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上万倍才能观察到。 测量单位为纳米(nm)。,红细胞,链球菌,立克次体,痘病毒,噬菌体,?思考 小明的亲戚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有禽流感,想拿到学校的光学显微镜下查一查,你觉得在我们实验用的显微镜下看得到吗?,2. 病毒的个体形态,球形颗粒,杆状颗粒,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T4噬菌体,病毒主要是由核心和衣壳组成,有些病毒衣壳外包被有来自宿主的脂膜。,14,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结构,比比看:,病毒无细胞结构,它们在结构方面有哪些区别?,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植物病毒绝大多数含RNA;少数含DNA ; 动物病毒

4、一部分含DNA,一部分含RNA; 细菌病毒普遍含DNA,含RNA的极少。,核心-核酸,核心-核酸,作用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决定V的遗传、变异、增殖、传染性等生命活动),感染性核酸失去衣壳的裸露核酸,仍具有传染性,病毒活性核酸若被破坏,V就失去活性。,衣壳-蛋白质,保护核酸 参与感染 抗原性,病毒的对称型,根据颗粒的数目和排列不同,病毒衣壳主要有螺旋状对称型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少数为复合对称型。,病毒的对称型-螺旋状对称,壳粒呈螺旋形对称排列,中空,见于弹状病毒 、正黏病毒 和副黏病毒及多数杆状病毒,皮鞋状的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RNA)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

5、核衣壳形成球状结构,壳粒排列成20面体对称型式,由20个等边三角形构成 除痘病毒外,所有脊椎动物DNA病毒均为20面体。,裸露的二十面体腺病毒毒粒,病毒的对称型-二十面体对称,其壳粒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有立体对称的型式。,T4噬菌体,病毒的对称型-复合对称,包膜-蛋白质、脂质、糖类,保护病毒 参与感染 具有抗原性,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与释放,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一、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Virus增殖过程,融合,胞饮,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Virus增殖过程,你帮我复制一份吧,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Virus增殖过

6、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Virus增殖过程,破胞释放,出芽释放,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毒的复制过程,金刚烷胺:流感,奥司他韦:流感 沙奎那韦:AIDS,拉米夫定:乙型肝炎 齐多夫定:艾滋病 无环鸟苷:单纯疱疹 丙氧鸟苷:巨细胞病 毒感染 利巴韦林:多种病毒,干扰素:乙肝、丙肝、带状疱疹,补充:,抗病毒治疗:作用于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齐多夫定:逆转录酶抑制剂,艾滋病 拉米夫定:DNA聚合酶抑制剂,乙肝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干扰DNA聚合酶,单纯 疱疹病毒感染 丙氧鸟苷(更昔洛韦):同上,巨细胞病毒感染 干扰素:干扰病毒蛋白质合成,乙肝、丙肝、疱疹 奥司他

7、韦(达菲):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流感 沙奎那韦:蛋白酶抑制剂,艾滋病,补充:,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有点突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复制的病毒,当与辅助病毒共同培养,如能为其提供缺乏的物质,则缺陷病毒也能培殖 腺病毒相关病毒(缺陷病毒)与腺病毒(辅助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辅助病毒),二、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宿主细胞不能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成份 不能合成或合成后不能装配释放,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三、病毒的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会干扰另一病毒复制 原因 与干扰素(IFN)产生有关 病毒改变了宿主细胞代谢途径 意义 合理使用疫苗,第三节 理化因

8、素对病毒的影响,物理因素的影响 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70(数月)或196(数年),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至数年。 一般加热56经30min或100数秒钟可使大多数病毒灭活。 pH值 多数病毒在pH5.0以下或9.0以上迅速灭活。 射线和紫外线 X射线、射线和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化学因素的影响 脂溶剂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脂质易被溶解而灭活,无包膜病毒则有抵抗力。 消毒剂 过氧乙酸、甲醛等均能使大多数病毒灭活。 与细菌相比,病毒对消毒剂抵抗力强,特别是无包膜的小型病毒。 中草药 板蓝根、大青叶、大黄、贯仲和七叶一枝花等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甲流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狂犬

9、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昆虫病毒,豌豆萎黄病毒,大肠杆菌病毒,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哪几类?,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甲流病毒,狂犬病毒,花叶病毒,豌豆萎黄病毒,大肠杆菌 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核酸类型:,DNA病毒,RNA病毒,天花病毒 、乙肝病毒,流感病毒 、狂犬病毒,感染途径,呼吸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 ,小 结,病毒的定义及特征 病毒的大小:小,测量单位为纳米,电镜可见 病毒的形态:球状、杆状、蝌蚪状等 病毒的结构: 包膜 衣壳 核心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组装与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干扰现象

10、,练 习,1、20世纪,科学家首次用( )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低倍光学显微镜 D、高倍光学显微镜 2、下列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A、青霉 B、酵母菌 C、烟草 D、狂犬病病毒 3、病毒的形态主要有 、 、 等。 4、病毒结构简单,一般由 和 组成。,5、病毒与植物、动物最关键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病毒还属于生物?,下列哪项不属于病毒对人类的作用? A利用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易感人群注射卡介苗 C给健康人注射乙脑疫苗 D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第十八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 熟悉: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过程

11、,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指病毒通过粘膜或破损皮肤等途径侵入机体,在局部或全身的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1)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乙脑病毒 4)动物咬伤传播:如狂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HIV 某些病毒可经多种途径感染,如乙肝病毒可经手术、输血、注射、拔牙、共用餐具等。HIV除经性传播外,还可经输血、针刺等感染。,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

12、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二)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甲肝等。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 2、细胞融合 3、细胞凋亡 4、细胞膜改变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免疫抑制,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