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663147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资料教程(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人畜共患病 病原菌,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某些传染病的病原菌。 包括:布鲁菌 鼠疫耶氏菌 炭疽芽孢杆菌,致病性,一、布鲁菌属,生物学性状 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 抵抗力较强,在病畜脏器中可存活数周到数月 对日光、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致病性,致病物质:内毒素、透明质酸酶、荚膜 经皮肤、 粘膜、 消化道、 呼吸道 传播。,波浪热,微生物学检查,标本 血液,阳性率高 分离培养与鉴定 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血清学试验及皮肤试验。,防治原则,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接种 减毒活疫苗 抗生素治疗。,二、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 G-短杆菌、两端浓染

2、、有荚膜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在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右 对链霉素敏感。,致病性,致病性强,几个细菌即可致病 所致疾病鼠疫 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鼠疫的三次大流行,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持续了五六十年,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致病性,贮存宿主鼠类 传播媒介鼠蚤 鼠疫的传播方式是“鼠一蚤一人” 常见类型 腺型:侵犯腹股沟等淋巴结,致肿胀、出血坏死

3、肺型: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 败血症型:病情凶险,常于数小时至2-3天内死亡,微生物学检查,标本 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防治原则,灭鼠灭蚤切断鼠疫传播环节 早期足量用药,磺胺类、链霉素、 氯霉素、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防,治,三、炭疽芽孢杆菌,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俗称炭疽杆菌 牛羊等食草类动物发病率最高,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平切、排列呈竹节状、有荚膜 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抵抗力很强 干燥土壤、皮毛中存活数年至几十年 对青霉素等敏感,

4、炭疽芽孢杆菌,致病性,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 炭疽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形成水肿,皮肤炭疽,炭疽芽胞杆菌,侵入门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败血症,炭疽性脑膜炎,多,微生物学检查,采标本注意:严禁在室外剖检病体 直接涂片镜检(荚膜、竹节状) 分离培养与鉴定,防治原则,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特异性预防:炭疽减毒活疫苗 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持续1年。 接种对象是疫区皮革、毛纺工人、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 治疗以青霉素为主,第七节 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幽门螺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S”形,G- 尿素酶阳性 有鞭毛

5、,致病性,传播途径 人人、粪口、在家庭内传播 所致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癌,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 G+ 细长弯曲,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无荚膜、鞭毛、芽孢 异染颗粒有鉴定意义,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 吕氏培养基(含有凝固血清)上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选择鉴别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平板 (黑色菌落),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毒素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棒状杆菌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毒素基因(tox),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即可产生,溶原性转换,所致疾病白喉,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污染物品或饮食 临床表现 引起局部炎症:假膜 全身中毒症状:如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白喉,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或白百破三联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注射前做皮试,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抗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条件致病菌 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 致病物质:内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细胞素 致病特点: 继发于烧伤、手术、癌症患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 败血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