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627167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教学教材(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指细胞外液,既是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又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稳 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1、血液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与其他细胞外液都保持相通。 2、血液能够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到相应的器官排出体外。,四)血量 1.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男

2、性的血量为 5.0-6.0L,女性为 4.5-5.5L。 。 2.循环血量 在安定状态下,人体绝大部分血液是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3.储存血量 体内还有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和小静脉等处, 称为储存血量。 4、血量稳定的意义,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一)、血液组成 1、组成:血 浆(液体成分55)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 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

3、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4、血浆: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为 1.0501.060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2、血液的比重,1、血液的颜色,血液是一种不透明,粘稠液体。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携带O2的多少

4、。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血液的粘滞性与血细胞的数量有关,通常是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这时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血浆为1.6-2.4。,4、血液的粘滞性,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性不超过10mm。,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附:全血的粘滞性和血浆的粘滞性 1.全血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所含红细胞数。 2.血浆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和脂类的含量。 血液在血流速度很快时(如在动脉内)其粘滞性也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则粘滞

5、性与流速成反比关系。(由于红细胞叠连),(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运输功能 2. 防御功能 3. 止血功能 4. 维持稳态,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的分类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2、血浆蛋白的功能: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3)运输作用 (4)止血作用 (5)缓冲作用 (6)营养作用,(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 (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为血糖;血浆中所

6、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 (四)无机盐 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阳离子中的Na浓度最高,还有K+、Ca2和Mg2等,阴离子中以Cl-最多,HCO3-次之,还有HPO42-和SO42-等。各种离子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1、血浆渗透压 (1) 正常值: 5330 mmHg,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08.9kPa (2)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为NaHCO3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主要功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十分重要。 (3)血浆胶

7、体渗透压 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关的概念: 等渗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 0.9 NaCl溶液和5% 葡萄糖溶液 。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 在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2、血浆的pH值 (1) 正常值:约7.357.45,较稳定 (2) 来 源:血液中的缓冲对: NaHCO3/H2CO3 为主 Na2H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pH相对

8、稳定的重要意义:pH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各种酶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其生理功能和兴奋性都会异常。,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一、红细胞 1.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形,周边较厚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含血红蛋白因而血液呈红色。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2。 成年男性 450550万个/mm3 成年女性 380460万个/mm3 新 生 儿 600万个以上/mm3,血 细 胞,血细胞扫描电镜像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9、。,3. 红细胞生理特性 (1)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红细胞溶血 如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为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以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 血沉 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叠连 许多红细胞能较快地相互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这种情况称为

10、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起来,其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血沉加快。,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了解) 血细胞的生成: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部分衰老的血细胞被破坏同时又有一部分新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寿命更短,生存期限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 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

11、,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 各系血细胞的增殖发育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人体所有的红细胞都是在造血器官内产生并发育成熟的。成人的造血器官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和淋巴结等器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和扁骨的骨松质内。 红骨髓是各种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 O2 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 O2 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

12、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造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PO2 RBC Hb,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肝细胞(次),雄激素 T3 生长素,(3)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脆性增加,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血液流经脾和肝脏时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4)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 合成 DNA 必需有 V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 (5)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B12、叶酸、内因子与DNA合成有关,内因子作用在于保护VB12的吸收。,红

13、细胞异常病变: 1、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00万/mL以上时,称之为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可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微血管易于阻塞,循环阻力加大,心脏负担加重。,2、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反映红细胞容量。一般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 Hb120 g/L,女性 Hb110 g/L,孕妇 Hb100 g/L,即为贫血。 造成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4)缺铁性贫血 (5)巨幼细胞贫血 (6)再生障碍性贫血,二、白 细 胞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

14、胞大,直径在 720 m 之间。 1、数 目: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mm3 ,平均7000个/mm3 2、分 类 (1)根据形态差异,细胞内有无特殊的颗粒 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35 吞噬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单核细胞 2530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7 免疫细胞 (2)从免疫功能特点分,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1)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聚集,并将其吞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其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a 首先吞噬细胞聚集于入侵异物的所在部位 b 吞噬细胞识别异物与“自身物质”并粘

15、着异物 c 吞入和消灭异物,(2)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差异分为: T 淋巴细胞 (占淋巴细胞 70-80):在骨髓中产生的淋巴系血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占淋巴细胞 15% ):可能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非胸腺性依赖性淋巴细胞。 裸细胞 在血液还要另一类淋巴细胞。根据其细胞表面的标志,称为裸细胞,约占5-10。这类细胞又分为杀伤细胞(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 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 T 淋巴细胞)与某一种特异抗原(异物)之间的直接互相作用而实现的免疫功能称为细胞免疫,T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 b. 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 c. B 细胞与 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 依靠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即各种免疫球蛋白)以对抗某一种异物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对付细胞外的抗原物质。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 B 细胞来实现的,当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各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与免疫有关的概念: 非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