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626702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43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毒素与外毒素讲义教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毒素与外毒素,外毒素,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兰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来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属此。,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经12h,破伤风外毒素在60经20min可被破坏。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30min。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

2、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常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A-B模式,即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A或B亚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的外毒素性疾病。,根据外毒素

3、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亦有类似的LPS,有内毒素活性。 内毒素的分子量大于10万,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内毒素耐热,加热100C经1h不被破坏;需加热至160C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灭活。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弱。,内毒素LPS能刺激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IL-1、IL-6、TNF-及趋化因子等。小量内毒素诱生的这些细胞因子,可导致适度发热、微血管扩张、炎症反应等对宿主有益的免疫保护应答。但当革兰阴性菌进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时,内毒素大量释出,诱生的细胞因子过量,常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高浓度的内毒素也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引发高热、低血压,以及活化凝血系统,最后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阴性菌的脂质A结构虽有差异,但基本相似。因此,不同革兰阴性菌感染时,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