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626499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安徽各市发展战略芜湖一、总体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2、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3、城市规划策略(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

2、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

3、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4、城市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二、区域协调措施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2、打造芜马都市圈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

4、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市域城镇体系1、规划思路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2、空间结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

5、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3、副城职能与规模(1)无城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2)湾沚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3)繁阳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4)籍山高新技

6、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4、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

7、元级的大产业。蚌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二)城市发展战略。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

8、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

9、北、北接苏北。4、新型城镇化战略。(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马鞍山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1.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340平方千米。2.中心城区范围为:西到长江,南到当涂县界,东至东部山体,北到省界的区域,总面积195.3平方千米。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城市人口规模1. 现状人口78万人;2. 2020年为106万人;3. 远景2

10、050年为180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马鞍山市城市(不含当涂县城)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82.5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6.0平方米。2建设用地控制在110.0平方千米,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平方米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发展。城镇经济分区 规划形成沿江经济区、丹-博经济区、大公圩经济区3个城镇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结构构建“1+2+6” 中心城副城中心镇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1个中心城,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06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10平方千米。2个副城:姑孰,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4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4.5平方千米;博望,2

11、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20平方千米。6个中心镇:向山、太白、石桥、黄池、年陡、江心,共2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为22平方千米左右。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在马鞍山当涂太白、年陡镇境内规划15平方千米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淮北1. 发展目标近期GDP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末全市GDP达到450亿元(按当年价计,以下同),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60:35,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经济效益良好,高新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地位基本形成,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远期GDP年

12、均增长10以上,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52:4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2. 发展战略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地缘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集聚效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区间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与徐州、宿州等城市开展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环境优先”的思想,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机制。有选择的提高技术和环境的

13、准入限制,以提高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庆城市性质为: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主要职能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安徽省以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 安庆市域规划总人口规模:2015年为656万人左右,2020年为675万人左右,2030年为710万人左右。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2%,2020年为58%,2030年为72%。 市域城镇

14、等级结构分为5级:市域中心城市,1个(安庆中心城区);市域次中心城市,3个(桐城、潜山、宿松);县域中心城市,5个(怀宁、枞阳、望江、太湖、岳西);中心镇25个;一般镇42个。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从分散型向点轴集中网络型转化,呈“一圈两带一轴”的布局。“一圈”,即安庆中心城区与枞阳、怀宁县城及周边海口、月山、茶岭等城镇共同组成圈状的安庆中心都市区。“两带”,即依托长江水运和规划的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沪渝高速、合九铁路的山前平原城镇发展带。“一轴”,即安庆沿206国道和318国道纵向延伸的至怀宁、潜山、岳西的 “安怀潜岳”城镇发展轴。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由“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

15、和国道、省道构成区域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连接各县(市)城区的公路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加强国道和连接各中心镇的一级公路建设,尤其是加强各发展轴线的通道建设。区域过江通道规划12处公路跨江通道和1处铁路跨江通道。宿州1、城市发展目标与区域谋发展,与区域共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将宿州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2、城市发展策略(1)产业集群中心化。以中心城市为载体,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宿州市在区域中的经济竞争力。(2)空间一体重点化。通过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注重分工协作,合理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3、城市发展职能中国中部地区新兴的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基地;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现代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面向华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皖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4、城市性质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新兴的煤电化产业基地,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