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62585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管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湖南省科技厅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湖南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

2、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的延伸。构建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关键是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核心是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本质是提高湖南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本研究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总结过去经验和分析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加快建设湖南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同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提出了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和实施措施。第一部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与自然资源优势1、区位条件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的一个大省,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595万。湖南具备“连南接北,承

3、东启西”的区位特征。北与湖北接壤,有武汉重工业基地;南与两广相连,有广州轻工业基地;东眺沿海经济开放区,西连贵州、四川、重庆。向北可融入沿长江产业带的建设,向南可递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向东可呼应长三角的发展,向西则可分享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南北之间存在很大的经济发展结构差,东西又存在经济发展梯度差。这种同时处于结构差与梯度差交错地带的特征,使湖南区域创新处于叠加共震、扬波奋起状态,无疑使湖南拥有了区域创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湖南的中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为了防止中部地区出现塌陷,国家将要实施扶中带补,扩容提质

4、的倾斜政策,长沙、株洲和湘潭等广大地区,将成为我国中部承接沿海经济技术向内陆腹地转移,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区域,成为撑起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区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长株潭三市GDP总量达1428.45亿元,在全国经济圈中排名第十,其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三市各自的产业优势明显,呈优势互补式良性发展:长沙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卷烟制造,株洲的交通运输设备、有色冶金,湘潭的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都具有国内领先、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从1995年起开始全面实施的“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等专题规划,已经探索出城市群发展中的一种

5、全新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表1-1)。表1-1长株潭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占全省的地位(2001年)单位:万人、万元、%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合计全省三市/全省人口587.09372.10280.471239.666595.8518.79国内生产总值728077432267162382813128903033983000032.36一产业增加值7836365159863411861640806825730019.87二产业增加值29709331530467103415655355561573000035.19三产业增加值35202051180263100747157079391584270036.

6、03规模以上工业总值32515181961096116173963743531456743543.75财政收入42162014509279689646401205410031.47科技活动人员(人)339251458113812623189941062.692、自然资源特征湖南综合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1)农业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湖南主要农产品生产规模处于全国前列,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烟叶、柑桔,以及猪肉等。湖南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左右的粮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高25%以上(见表1-2)。表1-22002年湖南主要农产品产量在

7、全国的位次(万吨)粮食总产量棉花总产量油料总产量糖料总产量肉类总产量全国457114922900101516590湖南2501.3(5)15.3(8)119.07(8)115.8(10)435(4)注:括号内为湖南在全国的排位(2)湖南矿产资源丰富,是“有色金属之乡”。湖南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13种,铋、钨、萤石、雄黄矿均居全国之首。锑矿、铅锌矿、石灰石、稀土、石墨、汞矿等储量均居全国前列。矿产储量相对集中,有利于矿产资源的统筹规划、重点开发和规模经营。(见表1-3)表1-3湖南省有色金属产量及国内排位产品产量(万吨)占国内总产(%)国内排位10种有色金属66.799.611铅19.3221.

8、041锑3.7244.021铋0.052361.171常用有色金属合金9.872常用有色金属加工粉2.641硬质合金0.28531(3)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旅游大省。湖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有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21处、山岳型景观2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全省旅游大致分为:长、潭、岳自然及革命领袖人文景观区,其景点有韶山、岳麓书院、君山、岳阳楼等;湘西北生态旅游区,其景点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森林公园等;湘西南民族风情景观区,其景点有凤凰县城等;湘南生态、传统文明景观区,其景点有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苏仙岭、莽山等。200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亿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4

9、6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7%,旅游业已成为湖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经济发展态势与主要特点1、经济发展态势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下,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日益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提前4年实现了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2002年,全省GDP达4340.94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2年的19.5:40:40.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三产业则上升21.9个百分点,由一、二

10、产业并重转变为二、三产业齐举的局面,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步。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其中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78.67万公顷,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工业保持较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几大支柱产业,国有工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8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3.2%,产销率居全国前列,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指数为109%,为历史最好水平。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信息、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11、第三产业正日益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势较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个别地区的高新技术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达到80%。优势地区发展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已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通信、电力建设和洞庭湖治理取得显著成绩。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小城镇发展到1097个,比上年增加14个;城市化水平为32%,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2、经济发展的特征从总体上判断,湖南经济走的是一条具有独特阶段特征且“三化”现象相互叠加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湖南农业产业化正在向生态质量型转变;工业化水平整体上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第

12、三产业方兴未艾,知识型服务业势头发展迅猛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2年的19.5:40:40.5,三次产业已由一、二产业并重发展到二、三产业齐举的局面,三次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基本改变了湖南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见图1-1)。从区域科技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湖南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投入产出比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已基本形成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区域产业群。2002年,全省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3.9

13、8亿元,其中高新区产值为455亿元,占全省高新产值的61.2%,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6.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51个百分点。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67.66亿元(人民币),比1996年增长5.2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以每年25%以上迅速递增,科技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见图1-2)。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整个工程机械销售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长沙软件园已成为国家十五大重点软件园之一,软件业占据了国内软件产值的1/10;国家级传感器产业化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相继投产。建有浏阳生物医药基地及抗生素行业

14、位居第四的生产基地,基因转移与导入技术等技术应用开发能力较强;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五大企业集团,中成药拥有六个产值过亿元的品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中药产业群体。二是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湖南石化、冶金、烟草、酒类等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全省拥有国家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基地、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国家高档有机颜料生产基地。农药甲基异氰酸酯、百菌清等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农药原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紫外光固化涂料占据国内市场的40%,SBS、已内酰胺、环氧树脂生产量分别占国内生产量的50%、40%和20%。湖南有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居全国第一

15、位,铅、锌、铋、硬质合金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黑色金属工业方面,华菱集团进入全国百强。2002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5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7.2%三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1992年至2002年,我省民营工业稳步快速发展,11年间共创造了增加值6282.14亿元,年均增长1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2002年民营工业总量达984.61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7.9倍。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11.2%上升到2002年的22.7%,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2002年底,我省规模工业中民营企业达3395户,分布在37个行业大类中,占规模工业单位数的62.4%,创造工业增加值247.0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三成半;实现利润总额34.27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49.7%。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如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伊莱克斯中意(长沙)电冰箱有限公司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优秀民营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