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624716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47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知识)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前 言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市“十二五”有关规划编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纲要。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机遇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工业经

2、济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增速一直居全省前列,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跃上了百亿元台阶,达到103.4亿元,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2%。工业化率年均上升2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4.4%,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二、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坚持“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思路,着力打造八大产业链和沿江密集产业带,五大省级开发区和七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特色发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增强。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1.7:35.9:4

3、2.4调整到2010年的15.2:46.6:38.2,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经过五年的努力,非金属材料、优质金属材料、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产品向高端延伸,与新兴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其产值占工业总量的68.6%;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并加快发展。三、工业投资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7.6亿元,是“十五”的近7倍,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6亿元,年均增长61.3%。6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色冶炼、数控机床、水泥、非矿超细粉

4、加工、柴油机尾气处理、硝基化工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达到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四、规模企业不断壮大,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企业达到652户,年均净增101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2户。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安徽省著名商标34个、池州市知名商标77个,12家企业17种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其中鸿凌仪表、天方茶叶等成为国家名牌产品,铅锌、美标水泥熟料、家用机床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五、企业改制基本

5、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420户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集体序列,累计筹措改革成本7.8亿元,置换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身份47560多人,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池州有色、池州家机、华尔泰化工、鸿凌仪表、大九华铜业等一批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实现了做大做强。至2010年底,全市私营企业5071户、个体工商户57277家,其中私营企业户数比“十五”翻了一番。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5%以上,并创造了全市60%以上的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六、淘汰落后步伐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关闭淘汰了一批小冶炼、小化工、小水泥、小煤矿、小轮窑等五小类企业,新上了

6、铜冠有色20万吨铅锌、池州海螺600万吨水泥熟料、华尔泰15万吨硝酸和12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了九华发电烟气脱硫、海螺水泥余热发电、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等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全市工业节能减排综合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以上,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达80%。七、“两化”融合扎实推进,全社会信息化有新提升。 以“数字安徽”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着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电子倍增计划,涌现出池州海螺、铜冠有色、池州家机、华尔泰化工、方兴实业、天方茶业、九华旅游股份等一批信息化龙头示范企业,信息

7、化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网上销售和购物成为新时尚。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市、县两级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县以上政府网站全面建立,80%以上的乡镇拥有政府网站,市、县、乡镇三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泛使用,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信息化深入推行,农业农村、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金关、金税、金卡、金盾、金财工程推进有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信息安全得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加大,光缆、宽带(多媒体)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乡镇和大

8、部分行政村,形成了以光纤传输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和数字电视的信息传输网络。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为池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重新定位,我国“世界制造中心”的优势更加突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资源、区位、交通、生产要素成本等诸多有利条件必将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把我市置于全国发展的总体布局来考量,如沿江发展轴三大产业组团有其二,两个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有其一,六大综合交通枢纽有其一,并明确提出将池州建设成为世界级有

9、色金属产业基地、国际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以及数控机床、循环化工和非金属材料三大区域性产业基地,赋予“先行先试”权,享受土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项目审批等诸多优惠政策,为我市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二)国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为池州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继续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我市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优势产业继续扩张和提升带来契机。(三)国家将在产业政策方面作出重大政策安排为我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供诸多有利条件。“十二五

10、”期间,节能减排、行业的准入门槛、产业的导向、科技创新特别是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将出台新的政策,与我市产业定位相一致,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四)我市持之以恒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为“十二五”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逐步形成了发展工业的共识和经验做法,政策措施也越来越丰富,工业投资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装备水平得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全市工业经济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基本形成了有池州特色的工业体系,这为“十二五”我市工业跨越发展打

11、下了良好的基础。二、面临的挑战和劣势(一)工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发展虽然较快,发展速度全省排名靠前,但工业总量、增长质量和工业化水平仍不能与全省兄弟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至2010年底,我市工业化率仅为33.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加快追赶的任务十分沉重。(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重工业比重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低,上下游链条短,集聚度不高,配套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国家分类划型的大型企业几乎没有,有市场影响的名牌产品不多。(三)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不断增强。目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基本成

12、为全球共识。由于我市正处于结构转型、加速发展时期,依赖资源和重化工业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制约比较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极大约束了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四)培育新兴产业的紧迫性更加凸显。2010年全市新兴产业企业30多户,仅占规模工业总数6%,新兴产业份量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新产品产值率也较低,2010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仅为8%。(五)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十一五”我市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9.8%,而工业人才增长在10%以下,信息化人才更是短缺,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和留用较为困难,企业家队伍和经营

13、管理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从工业化初期迈入工业化中期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期、“两化”融合的提升期、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加速发展的黄金期,环境总体优势大于劣势,发展前景看好。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开放承接、转型升级、率先崛起”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突出发展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

14、造四大产业基地,实现池州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战略性跨越。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突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坚持开放承接,项目带动发展。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以项目调优结构的思路,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承接水平,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吸纳长三角等国内外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增强工业发展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

15、能力、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首位产业更加突出,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坚持科技引领,自主创新发展。以科技为支撑,走创新驱动型道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破解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坚持发挥优势,特色错位发展。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区位等优势条件,积极对接长三角与周边城市,推进区域合作,注重产业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在承接中实现特色错位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创优品牌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

16、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注重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注重人力资源与智力引进,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第三节 发展定位按照“工业强市”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求,突出发展首位产业,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大示范园区承接品牌,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提供强有力支撑。一、突出发展首位产业。充分利用池州生态环境好、毗邻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有丰富的以硅、铜深加工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专用材料优势,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国内外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资源集聚,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