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621961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研究报告(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tabolic Syndrome in Taiwan,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我國十大死因(92年),(1)惡性腫瘤 (2)腦血管疾病 (3)心臟疾病 (4)糖尿病 (5)事故傷害,(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肺炎 (8)腎炎、腎徵候群及腎 變性病 (9)自殺 (10)高血壓性疾病,順位與上年相同, 惟糖尿病與肺炎之死亡數增幅均在一成以上,72年至92年臺灣主要死因死亡率趨勢圖,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標準化死亡數 (每十萬人口),註:標準化死亡率係以民國七十年臺灣年中人口年齡結構為基準。,依據92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 腦血管疾病 心臟疾病 糖尿病 腎病變 高血

2、壓.等 之標準化死亡率總計(134.4/106) 已超過 惡性腫瘤(124.9/106),Metabolic Syndrome,Causes Acquired cause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hysical inactivity High carbohydrate diets (60% of energy intake) in some persons Genetic causes,NCEP ATP III JAMA 285:2486, 2001.,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O (1999) EGIR (1999) A

3、TP III of NCEP (2001) AACE (2003),(*Note that 1999 WHO uses 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whereas 1998 WHO and EGIR use HOMA-IR. ),1999年WHO代謝性症候群的定義,EGIR 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診斷準則,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 (EGIR) 胰島素阻抗:空腹血糖2次=110mg/dl或是 fasting hyperinsulinaemia (the highest 25%)。 脂

4、質異常:TG180mg/dl ,HDL-C40mg/dl 其中一項即可。 高血壓:BP 140/90mmHg。 中心性肥胖:腰圍,男 94cm,女 80cm 。,ATP III: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 when 3 of these risk factors are present,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JAMA 2001;285:2486-2497.,( *診斷依

5、臨床判斷,不做項目數別的診斷依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2003年AACE 胰島素阻抗臨床診斷準則,Consequences of metabolic syndrome,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JAMA 2001;285:2486-2497.,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健 康 危 害,死於心臟病 RR=1.5 增加 50% 死於糖尿病 RR

6、=4.3 增加 4 倍 死於糖尿病及心臟病 RR=1.7 增加 70%,總死因 RR=1.6 增加 60% 死於心臟病 RR=2.0 增加 100% 死於糖尿病 RR=16.8 增加 16 倍 死於糖尿病及心臟病 RR=3.0 增加 200%,AC 110-125mg/dl (糖尿病前期),AC126mg/dl,資料來源: 我國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演變率、健康危害及其預防因子之研究(溫啟邦,2003年),資料來源:衛生署9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92年國人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醫療費用,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ATP III

7、 definition,* Men with diabetes and CVD excluded * Non-diabetics,莊紹源等人(91年)以ATP為診斷標準 男性為 17.7 (n=405) 女性為 23.8% (n=878) Chaung SY, et al., Acta Cardiol Sin 18:16, 2002.,台灣金門地區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台灣代謝症候群及組成因子盛行率,*91年代謝症候群:(定義:以5個危險因子,大於等於3個計之。五個危險因子:1.腹部肥胖:男腰圍90公分、女腰圍80公分;2.三酸甘油脂:150mg/dL;3.HDL-C:男40 mg/dl、女50

8、mg/dl;4.SBP130/DBP85mmHg或服用降血壓藥;5.空腹血糖110 mg/dl或服用OHA),臺灣歷次全國營養調查兒童肥胖盛行率,備註:第一、二次全國營養調查對肥胖定義並無共識。 衛生署於2002年08月訂定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定義, 全國均以 BMI 做為指標,第三、四次之數據係以BMI計算出。,National Surveillance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aiwanese Children JAMA. 2003;290:1345-1350, Results 6-18 (Y/O):9.0-15.3 /106 (boy:9.0

9、,girl:15.3) 253 Patients: type 1 DM 24 (9.5%) type 2 DM 137 (54.2%) secondary diabetes 22 (8.7%) Conclusions Type 2 DM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hildhood DM in Taiwan. Obesity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M in children.,界定我國代謝症候群定義及研訂防治策略,執行過程, 邀請專家進行文獻回顧及提供相關建議 台中榮總許惠恒主任、台北馬

10、偕醫院黃麗卿 主任等 邀集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於93.7.12召開 第一次會議 訂定中文命名 研訂臨床診斷準則,執行過程(續), 93.7.22發函各相關專業團體,提供相 關意見 邀集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之相關專家 及專業團體於 93.10.12召開第二次會議 確定中文命名 臨床診斷準則 防治策略,考量因素(I), 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或身體質量指數(BMI) 1.在肥胖之研究中,腰圍較BMI更能精準地判定肥胖程度。 2.量腰圍之方式建議以站立水平測量肋骨下緣到腸骨脊中間。 3.目前腰圍量法未統一,故現階段仍保留BMI 27。 4.BMI 27之切點,係依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11、研究結果。,考量因素(II), 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 1.加入OGTT可能增加極多病患,過於嚴格。 2.對於基層醫療單位有實際執行困難。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 利於資料分析與國際接軌,診斷準則 儘可能與國際同步。,備註:上項危險因子中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 等藥品(中、草藥除外),血壓或血糖之檢驗值正常者。,界定代謝症候群之臨床診斷準則(93年台灣) 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重要性,導致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等盛行率、死亡率不斷攀升 醫療資源花費上漲 相關疾

12、病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健康照護系統負荷增加,防 治 策 略,代謝症候群防治策略,初段預防 - 一般民眾, 多元化大眾傳播促進認知 (1)教材及工具(如腰尺等)之研發 (2)配合節日、季節,進行系列衛教宣導活動 (3)訂定衛教指引 導引國人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界定群體 (1)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之家族史 (2)曾罹患妊娠糖尿病(GDM) (3)肥胖 早期健康促進 (1)重點 a.體重控制 b.均衡營養 c.體適能促進 (2)對象 a.村里社區、 b.學校 c.職場、 d.軍隊、e.社區健康中心,初段預防 - 高危險群,次 段 預 防,早期發現個案,與目前篩檢策略合併,如 (1)成人健檢(健保

13、局) (2)三高到點篩檢 (3)複合式篩檢 俟該疾病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9)代碼後,再參考目 前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訂定醫療照護指引 提供有效照護 (1)研發個案管理模式 (2)建立品管監測制度,初、次段之預防,衛生局及醫事人員共識之建立及照護能力之提 進行相關流行病學調查及科技研究 增強支持系統(包括病友團體等) 成本效益分析,衛生署、本局等相關單位之配合,1.均衡營養、體重控制(食品處) 2.拒菸戒菸(本局衛教中心) 3.壓力調適(醫事處) 4.體適能促進(本局社區健康組) 5.社區、學校、職場等健康營造(本局社區健康組),初段預防,次段預防,疾病照護之健保給付(健保局ICD9之分類),珍愛生命,傳播健康,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