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620150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设计)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胡 中 秋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湖北黄冈浚新小学成立的共存社,从她的纲领宗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活动内容等都类似于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成立的共产主义性质的党的早期组织。而且她成立的地点和活动范围都是在湖北黄冈的农村,。对农村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影响和进步作用。所以,就对党的早期组织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把共存社认定为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是党的早期组织。是党在上海、北京、长沙等地的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在湖北黄冈农村也成立了一个类似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组织。这个组织称谓“共存社”。根据现有历史

2、资料的考查和研究,同期内,全国还没有“共存社”这样的农村组织。我认为,“共存社”,既是党的早期组织,又是党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一、共存社成立的背景共存社成立的时间比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早几天。在这之前,党的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并开展活动已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共存社的成员与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交往活动频繁。武汉共产主义的主要成员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昌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既是一个教学基地,又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基地和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共存社的主要成员恽代英、林育南、黄负生等,都参加过董必武、陈潭秋组织的在武汉中学的教学授课和革命活动。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配合,

3、共同探索,表现得志同道合。1919年11月,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武昌横街头中华大学书报部的基础上,开始创办利群书社。经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利群书社成为武汉地区的先进分子推动新文化运动,学习、研究、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活动的大都是利群书社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同时,也是湖北的先进分子与湖南、北京和安徽等地革命者的联络站。191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去北京,在武汉停留了一个多星期,他就住在利群书社后面的一栋房子里。与恽代英进行了多方面的交谈,他赞扬恽代英办利群书社和利群织布厂“这个办法好”。他们在利群书社学习、研究并开始信仰、接受马克思

4、主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利群书社,对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和共存社的成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共存社成立之前,湖北社会上也成立过一些社团。早在1917年8月,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恽代英与黄负生、梁绍文、冼百言发起组织了“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的互助社;在恽代英和互助社的影响和帮助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进步青年林育南、魏以新等组织了新声社;接着林育南和李书渠、廖焕星、谢远定、陈学渭、唐际盛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又发起组织了健学会、辅仁社、黄社、日新社等社会小团体。五四运动爆发后,林育南、卢春山、刘光起同陈潭秋到黄冈创办了通俗讲演社。1920年4月恽代英与施洋等又

5、组织了平民教育社;5月,陈学渭、宛希俨组织了武昌人社;6月,林育南、卢斌、陈学渭又组织了诚社。这些社会团体,多半是以服务社会,利群助人,追求学问,修身养性,以创造一种“桃花园”式的共同生活。他们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不了解社会,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掌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所以,这些社团,充满着浓厚的仁义礼智信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都是有志之士,怀着满腔热血,在黑暗中求索,而对于“改造社会”都是无济于事。 1920年初,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正式组织成立了利群书社。起初,也是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互助社、新声社和健学会的大部分成员也踊跃报名入社。社员们开始在书社内实行

6、半工半读的共同生活,其目的是把书社“修养”成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有力团体”。1920年2月1日正式开张营业,经营项目有:“一、经售肆间不易购买的新书与杂志;二、代订不易购买的各项书报;三、代为预订各种新书;四、代派京沪有名日报。”书社一成立,就致力于新文化和马列主义的传播工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列著作和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新青年、共产党、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晨报、时报等进步书刊杂志都在这里经售。书社不但销售马列著作和进步报刊杂志,还是社员们研究新文化、攻读马列著作的园地。书社定期召开讨论会,交流学习经验。利群书社的社员们在这里深入学习研究并接受了马列主

7、义。从书社的最初宗旨和工作情况来看,利群书社实际起到了投之以桃而得之以李的作用。 二、共存社成立的经过及其活动 1921年暑假,恽代英从南京开完少年中国学会的会议回到武汉。林育南从北京也回到武汉。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林育英等在一起商量召开互助社年会。并确定年会在河南信阳柳林中学召开。随后,由于柳林局势发生变化,故改在黄冈浚新小学召开。 浚新小学,是林育南1919年7月从中华大学毕业回乡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农民,开通乡村风气。一年后,因经费困难和封建势力的破坏而停办。到1921年春,在恽代英的支持与帮助下,学校又重新开办。与此同时,陈潭秋、陈荫林兄弟俩受林育南创办浚新学

8、校的启发,把陈策楼后向阳坡上一所旧学堂改造成一所新学校,定名聚星学校。它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宣传阵地和革命活动据点。刘祖念,把刘氏家族私塾学校,也改造成为一所革命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的孩子,名为青黎学校,深受学生、群众欢迎。这三所学校都在黄冈县境内,并且相距不远,都具有革命的性质。创办后,合办有小报自我牺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所以,互助社的年会确定在浚新小学召开,是有它的内在原因的。 1921年7月中旬,参加会议的人员先后乘船抵达黄冈的团风后,步行来到浚新小学。至15日到达的有李求实、林育南、汉儒、浚孙、郑遵芳、唐际盛、卢斌、吴景钟、恽代英、李书渠、林洛甫、林育英、郑兴焕、士希、

9、克友、冼百言、沈兴耀、镇山、张行健、卢春山、廖焕星、刘茂祥、刘光起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此时来黄冈聘请织布师傅,应邀参加;陕西、河南的社员因路远交通不便,均未出席。参加会议的共计24人。他们大都是互助社的成员、利群书社的社员和朋友。当晚集会,讨论了会议规则、日程安排及学习讲演事宜。 7月16日至21日正式开会。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沈光耀是大会的主席。会议讨论了互助社的分股、设委员、委员的职权、委员的表决权、经济和戒约等问题,书社、学校、工厂的经济事项。会议着重讨论了建立革命团体问题。有的代表提议建立一个“波社”(波尔什维克)。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建立一个“波歇

10、维式”的团体,定名为共存社。与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革命、阶级斗争、革命手段和目的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讨论制订了共存社的宗旨纲领。即“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它是一个“组织严密、俨然一国家”的政党性质的组织。 共存社成立以后,积极开展了各项活动。首先是发展党的组织。共存社是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正式成立。接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共存社的成员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陈学渭、肖人鹄等都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陈潭秋的具体指导下,他们又在浚新、聚星学校成立了两

11、个党小组,由胡亮寅、肖人鹄分别担任党小组长。翌年,这两个党小组又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胡亮寅、肖人鹄分别担任支部书记。与后不久,在青黎学校也建立了党的杨鹰岭支部。这些都属于党在农村较早的基层组织。在农村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其次,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启发农民起来革命。利用浚新、聚星、青黎三所学校合办的小报自我牺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批判封建礼教,抨击时敝,探索革命道路。在校外,开办妇女识字班和农民夜校,一边帮助他们识字、一边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他们经常组织大型活动进行演讲,或自编自演节目,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多样。第三,继续办好农村教育。以浚新、聚星、青黎学校为基地,大力发展

12、农村的教育事业。学校绝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子弟。他们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和周围的群众欢迎。第四,积极开展工人工作。在共存社成立大会上,林育英被推举为负责工厂的工作委员。会后,随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到长沙望麓园织布厂做工,受到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影响。初冬回汉,被党组织派到武昌模范大工厂当工人,并投身工人运动。不久,成为武汉染织工会负责人之一。1922年2月,由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早期工人党员之一。由于斗争需要,奉调回到利群毛巾厂,担任经理,并负责党的交通工作。共存社的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武汉也领导参与了许多的工人工作和工人运动。 三、共存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组织

13、 、制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纲领。他的性质在他的纲领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共存社的成员在成立大会上,通过认真的讨论,决定成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组织共存社。并制订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的纲领宗旨。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首先,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通过阶级斗争,以消灭人类社会的压迫和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存社成立之前,其大多数成员们对共产党宣言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14、和研究。特别是共存社创建人之一和宗旨纲领的起草者之一恽代英,1920年下半年,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了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这本书主要是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是阶级争斗的翻译者,也是阶级争斗的学习者、掌握者、接受者和运用者。其次,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农政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农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不应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农。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通过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剖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劳农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张,要彻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劳农政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5、!”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做社会的主人。共存社的纲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物资充足的理想社会。共存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共存社的“人类共存”与互助社等社会团体提倡的“共同生活”有天壤之别,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后者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在共存社成立之前,其成员绝大多数都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有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有的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分子。他们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共存社的行动纲领之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共存社的纲领,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

16、光辉。 、由一批马克思主义分子所组成。共存社的成员们,都是激进的先进分子,他们致力于自身修养,服务社会,寻求共同生活。利群书社成立以后,通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论,以及如何改造社会的方法论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和升华,使之成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恽代英、林育南等是利群书社的主要成员,他们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尤为刻苦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也更为突出。 恽代英,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他的实际工作和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新村”主义、空想主义比较严重。但这都在利群书社成立之前和书社初期。1920年1月,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的职务,在利群书社边服务边学习。他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和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翻译了考茨基阶级争斗,摘译了恩格斯的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