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619860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1 、教育目的 教育的总体方向,它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2、教育目标 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 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4、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一)、 普遍性目标取向 1、普遍性目标涵义 基于经验、哲学观或

2、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普遍性目标特点 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3、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 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4、普遍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1)缺乏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 2)逻辑上不够彻底、不够完整,教条形式,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3)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容易出现歧义,(二)行为目标取向 1、

3、行为目标涵义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例:提供一篇500字的文章,学生能够找出所有的形容词,并按照三种方式加以分类,90%正确为合格 2、行为目标特点 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3、行为目标价值取向 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的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4、行为目标优势与不足 优势: 1)克服了普遍性目标(语文课目标:通过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取向模糊性缺陷,使教学内容清楚明了,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2)便于教师将其内容准确的与教育督导、家长、学生交流

4、 3)便于准确评价 4)对于基础知识、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达成有益,缺陷: 1)行为目标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有很大的缺陷 使得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使得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则被泯灭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不可能把人的心理能力和素养分解开来培养的 3)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具体化,5、 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6、 “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 认知领域: 1)知识记忆(特定事物、普遍事理

5、、方法过程三个亚类) 2)领会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转化、解释、推断三个亚类) 3)应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4)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5)综合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 6)评价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做判断。,情感领域: 1)接受(注意)听听 2)反应试试 3)价值判断感受、体会 4)组织各种价值比较 5)价值观念个性化稳定的价值观,7、 “教育目标分类学”基本特征 1)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 2)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

6、内容,(内容可以填入这个框架),8、 “教育目标分类学”贡献局限与未来方向 贡献: 1)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 2)创造性的处理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缺陷: 1)三大领域划分,人为地割裂了在人的发展中三者的紧密联系 2)目标分类未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界限不十分明确 4)层次性不确定 5)超学科性也值得怀疑 未来方向: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目标与学生经验的关系;三个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有待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三) 生成性目标取向 1、生成性目标涵义 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

7、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2、生成性目标特点 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a sense of direction),3、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 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4、生成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价值: 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生学习 局限: 目标不确定性,教学的开放性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的。 所以只是看起来很美。,(四)、 表现性目标取向 1、表现性目标涵义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2、表

8、现性目标特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个人意义。,3、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 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4、表现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价值: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 局限: 难以操作,容易流于形式,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比较,三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一) 学习者的需要 1、 涵义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的确定 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教师提供的帮助也不能违背这一宗旨,(二)当代

9、社会生活的需求 1、 涵义 从空间维度看: 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从时间维度看: 包括:当下现实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2、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确定 三原则: 1)民主性原则谁的需求? 2)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3)教育先行原则走在发展前头,(三)学科的发展 1、涵义 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科的发展的确定 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理解世界还是控制世界? 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使生活的意义得以提升; 使个人自由解放,社会民主公正 3)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四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