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61980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职业与就业指导 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根据教育部和山东省有关文件规定,毕业生就业率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作为各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面前,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要事长抓不懈,提高实际就业率,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

2、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和个人的,它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服务工作及个人的就业定位等密切相关,分析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调整学科专业机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应对策略,以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人类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致需要以下几类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及人口就业压力的加剧,急需培养一大批

3、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技术应用的专门性人才,培养这一批人才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其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将生产技术设备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国内学者已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同时

4、学者也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训J场所和技能培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但当前系统地研究就业率的影响因素非常有限,因此研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声誉的检验,而且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实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内部来说,它既与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有关,更与毕业生质量、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专业设置,以及学校声誉密切相关。 审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就业能力的系统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竞

5、争力,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有效利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充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就业“硬”能力和就业“软”能力。就业“硬”能力是指学历学位、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各类资格证书等;就业“软”能力是指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与团队合作、交往沟通、竞争、承挫、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就业

6、率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结构对就业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的需求越大,大中型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存在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也影响就业率,如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一定程度地影响高职的就业率。 2、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影响 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矛盾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育规模的扩大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由于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

7、化、升级,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大,对专科生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在学科专业上,对应用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大,对理论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减少;对重点院校的短线专业、特色专业需求量较大,而对一般专业则需求较少。合理地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把握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学校的专业设置合理与否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密切相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适销对路,从而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教师队伍是提高就业率的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高职就业率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大批“双师型”教

8、师,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 实践教学环节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学校必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师生信息科技知识素养。高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指导也会对高校毕

9、业生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好高骛远,创业意识缺乏。 大学生择业时偏爱政府机关和事业编制、大单位、大城市,过分追求一步到位的丰厚的福利待遇,而忽略自身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二)才疏学浅,基本技能储备不足。 基本技能是指大学生走向职场时应该具备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差,仅停留在应试阶段。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一就已经通过了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或获得其他相关证书,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不足。 招聘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除了看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之外,往往还对某些非专业的因素特别看重,大学

10、生的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已成为能否顺利就业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应试,而不注重了解与掌握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按图所骥,实践能力薄弱。 很多学校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学校的这段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锻炼和磨练自己。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很多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开始怀疑和否定自我。图三为学生对目前就业整体态度的调查结果。 (四)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许多学生成功考上大学后,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

11、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估自己,以至于困惑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的选择3。更多的大学生还是习惯于高中时代的填鸭式的教育及生活状态,按部就班地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调查:(一)是否在计划中做事,给自己未来的职业打基础?结果显示:有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占24.8%;有计划但不严格执行的占58.1%;没有计划的占17.1%。(二)关注就业信息开始时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大一的占12.5%;大二的占27.6%;大三的占531%。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素质之间的矛盾是影

12、响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就业模式中,毕业生能否就业或就业满意程度如何,除学科、层次因素外,就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就业的观念和行为,比如观念陈旧、期望值偏高、定位不合理、缺乏自信、盲目攀比和不知道如何推销自己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因此,毕业生自

13、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其就业是否成功。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大学生: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主动充实自己。 就业毕竟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大学生自身积极调整、主动适应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引导学生主体的转变,多渠道、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关注就业,主动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1)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变应变。要根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观念,主动适应变化;改变过分倾向于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观念,把就业意向转向新增岗位和基层;改变传统的一个职业定终身的观念,适应以灵活就业为主的趋势,适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2)调整好就业心态,能就业就是

14、成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励自己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基层干起。(3)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视就业压力,“怨外”不如“求内”,挖掘自身潜力,同时降低就业期望,着眼长远发展。(4)全面发展,立志创业。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行为。创业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需要大容量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一定的胆识和魄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全面发展,为将来创业打好基础。 (二)高校:与时俱进地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着力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1)早开始,贯穿全程作“理念”。学生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能接受有关职业规

15、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不知所措。(2)多角度,以人为本是“宗旨”。高校就业服务是“以学生为本”,关注的不只是协助学生找到某个具体的“工作”,而应是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站在多种角度,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服务内容。“以学生为本”多种形式达成合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创业理念。(3)树榜样,鼓励督促成“动力”。大学生处在心智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迷失自我,正是因为看不到未来的自己可以有多灿烂。树立榜样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4)强师资,专业指导为“保障”。

16、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中,这就要求相关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熟悉职业规划流程,精通人才测评方法和工具,了解最新劳动力市场信息,具有未来行业和职业发展的预测能力,为拓展就业服务提供智力保障。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包括“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今年教育部也颁布了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要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