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609031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四单元 和解剂教程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 解 剂,主讲:本源,本源讲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第四单元,课件原始模板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功能、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相关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立,因少阳属胆,位于表里之间,既不宜汗,也不宜吐,惟有和法最恰当,一、概述, 和解剂 ,1.和解少阳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半夏泻心汤。, 和解剂 ,分类与适应证:,使用注意: 一.该法祛邪为主,纯虚、存实均 不宜用。 二.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

2、 故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 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柴 胡, 和解剂 ,【主治】,1.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 寒热往来,脉弦; 化热 传入 气机不利 胸胁苦满; 少阳 胆热内犯 扰心犯胃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半表半里证) 炎上 口苦,咽干,目眩。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 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透表泄热,疏畅枢机), 小柴胡汤 ,君:柴胡 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3、 辛散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 臣:黄芩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一: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使(兼)炙甘草 二: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a.柴胡 黄芩:一散一清,共散少阳之邪,和解少阳代表配伍,基本结构 b.配伍参、枣、草之义,方解, 小柴胡汤 , 本方去人参、炙甘草 + 大黄、枳实、白芍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邪犯少阳,实积阳明之 少阳、阳明合病。 , 小柴胡汤 ,衍化方,青蒿脑一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

4、钱 生枳壳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碧玉散另包,三钱(滑石、甘草、青黛,纱布另包 ),蒿芩清胆碧玉需,苓夏陈皮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歌括】,【组成】,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 和解剂 ,【主治】少阳湿热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少阳热盛,正邪相搏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少阳气机郁滞 胸胁胀满,膈闷; 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 口苦,吐酸苦水; 挟痰湿上逆 或呕黄涎而粘; 湿热下注 小便黄短; 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 少阳热盛,胃失和降; 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蒿芩清胆汤 ,君:青蒿 清透少阳邪热,芳香“辟秽宣

5、络”。 黄芩 清泄少阳邪热;清热燥湿。 * 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臣:竹茹 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降逆止呕组合 枳壳 行气消痰,散结除痞; 陈皮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方解,竹 茹, 蒿芩清胆汤 ,佐:碧玉散 (滑石、甘草、青黛) 赤茯苓 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 使: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 本方清透胆热,利湿化痰,分消走泄。,青 蒿, 蒿芩清胆汤 ,方解续,类方比较,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 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 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6、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 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 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 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 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 者。, 蒿芩清胆汤 ,四逆散主和肝脾,柴芍枳草热厥医。 (柴草制药),四 逆 散 (伤寒论),【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歌括】, 调和肝脾,1.阳气内郁之“四逆”证;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四逆(手足不温,脉弦。) 2.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证。 横逆乘脾 肝气郁结 脾气壅滞 脾阳不达

7、四肢 (木乘脾土) 四逆 肝脾气机郁滞 (泄利下重)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主治】, 四逆散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治法】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方解】 君:柴胡 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臣:白芍 养阴柔肝,缓急止痛。,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 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白 芍, 四逆散 ,佐:枳实 行气导滞而理脾。 * 柴、枳相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使:炙甘草 调和诸药。 * 芍、草相配: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 * 配伍要点: 柴胡 枳实; 柴胡 白芍; 白芍 甘草。, 四逆散 ,方解续,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养

8、血兼理脾,调经八位丹栀着。,甘草炙,半两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一两 (烧生姜一块 薄荷少许),【歌括】,【组成】,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和肝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经气郁滞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木郁乘脾,脾弱失运 食少神疲,脉虚; 肝郁脾虚,血虚血不上荣 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舌淡 【病机】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气 郁结, 逍遥散 ,白术,君:柴胡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 又实土以御木乘(治疗木郁乘脾);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

9、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 温运和中,辛散达郁。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调药。,*,方解,* 配伍要点:a. 柴胡 当归; b. 配伍薄荷之作用特点。,柴、归、芍:疏肝气而 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 肝体,体用并治。, 逍遥散 ,1.辨证要点 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脉弦细而虚。 2.衍化方: 本方 + 丹皮、山栀子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本方 + 熟地黄 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运用,地黄, 逍遥散 ,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

10、的常用 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 等证候。,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 痛,脉弦之证。, 逍遥散 ,白术 三两 白芍药 二两 陈皮 一两五钱 防风 一两,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歌括】,【组成】,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调和肝脾,【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肝旺乘脾腹痛 脾虚失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 泻必腹痛,痛后必缓,痛泻交替,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病机】土虚木乘,脾虚肝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 【治法】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内科选方】泄泻和溃疡性结肠炎肝气乘脾, 痛

11、泻要方,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歌括】, 调和脾胃,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 七药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 邪热乘虚内犯(肠胃) (寒)+ (热)互结中焦 寒热互结 心下痞满而不痛; 肠胃升降失司 呕吐,肠鸣,下利; 邪偏热挟湿 苔腻而微黄,脉濡。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辛开苦降法),病位: 心下 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半夏泻心汤 ,君:半夏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清降泄热。 * 姜、夏 + 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 降以散结消痞。 佐:人参 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 大枣 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调和诸药。,配伍要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方中配伍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的意义。,方解,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 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 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证的一种 治法,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