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p****师 文档编号:136608518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3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运城市高中联合体 2020 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年来,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文化的样态也多种多样。 只有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让文化插. 上科技的翅膀,借助科技的方式传播更贴近公众需求的内容,同时也给科技赋予文化方面的表达方式,推动 科技更好地被公众了解、认知、掌握和运用。科技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手段、表达手法和 方式,文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 科技应该成为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支撑,成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通过科技促进文

2、化的腾 飞,而文化应该是科技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向善的一种象征,也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所在。科技与文 化的融合有助于弥合所谓的“两种文化”,推动“第三种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并且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 入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福祉。 美国科技史研究者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 一书中曾谈及,当自然科学和卫生科学的成果如 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塑造了一些重大事件之后,我们的文化最后受到科学的影响怎会 如此之小?如果从科技与文化关联的角度来说,其原因至少在于科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隔阂。人们享受着科 技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它对精神层面的作用, 从而也就导致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 只 有科技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人们才能全方位地体会到科技对社会、对生活、对个人的影响,也才能真正地 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文化和推动文化深入发展的科技。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 科技的内容如何能够体现在文化之中, 文 化又如何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所提升的文化软实力,有可能给这两个问 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答案。科技承载着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科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有利于提 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从而增加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增强科技创新的后劲。 科技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土壞和社会氛围,

4、 也离 不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支撑。科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将带有科技感的文化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消费行 为之中, 同时也将更有文化内涵的科技产品输送到公众的身边, 从而为科技创新“固本培元”,打牢科技创 新的基础,为科技创新培育科学文化氛围。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科学普及的发展。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 小,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学者贝尔纳也表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 意义并且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如果把科学看作广义文化组成部分来理解,那么这种文化 就需要与科技的深入融合, 并且转化成公众可以理解和使用的文化产品, 需要

5、创新科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深化科普内容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 实现科普的普惠,用科普衔接起科 技与文化,通过科普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摘编自王大鹏用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开头,初步论述了科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 B.引用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在科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隔阂。 C.最后三段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的深刻意义,把文意拓展到更深入的层次。 D.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大体

6、上由浅入深,层层深人地展开全文的论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赋予科技以文化方面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推动科技更好地被公众了解、认知、掌握和运用。 B.文化可以依靠科技取得繁荣与发展,科技的发展需要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C.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它们更弥合,推动“第三种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福祉。 D.科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将有利 F 为公众提供带有科技感的文化和更有文化内涵的科技产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科技以文化为重要内容,文化是科技向善的一种象征,文化意义即体现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B.科技与文化

7、如果做到了深度的融合, 人们就能全方位地体会到科技对社会、对生活、对个人的影响。 C.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的增强,必须通过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来达到。 D.科学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文化中的-一个部分,需要创新科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传播的广度和深 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6 月 6 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 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 正确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 经济发展割裂开来, 更不能对立起来, 而要坚持在

8、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性安排, 协调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可能普遍存在的流城功能冲突与多元利益冲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调研组指出, “长江病”主要病在长江生态破坏上,立法应首先着眼于生态修复。法律要作出有针对性 的规定, 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必须进行修复, 对于正在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厉制止, 对整个生态系统实 施有效保护。 造成长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 决。调研组认为,长江保护法将是我国第一部流城立法,制定长江保护法,要特别注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项目。 建立流城联动协调机

9、制、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统筹协调、 明确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标 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地方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不断尝试,这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将 为立法提供思路和支撑。 (摘编自王比学让长江保护有法可依 , 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9 日) 材料二: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海事局局长王阳红说,2016 年以来,湖北长江干线取缔 1211 个各类码 头、1383 个泊位,清退 149.8 公里岸线长度,复绿 809 万平方米。目前,湖北港口实际使用长江岸线约 168 公里,仅占岸线总长 8.6%。“59%的码头被取缔,47%的岸线被清退,长江干线港口面貌焕然一新。码头清

10、理了,岸线整治了,江里的污染怎么办?“长江上船舶越来越多,产生的废气、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污染源之 一。”王阳红表示,船上的污水、生活垃圾都不允许直接入江,必须交给专门的垃圾收运船。目.前,湖北 全省有 70 多条船舶污染物接收船,2000 多个垃圾接收设施。 每年约有 4 万艘船舶待闸三峡坝区,停靠期间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大气污染是一大难题。三峡大坝所在 的宜昌市,与国家电网签订协议,推进港口岸电设施改造,用清洁岸电代替船上柴油发电。目前,长江宜昌 段已有 64 个经营性码头具备岸电供电能力。 2018 年, 宜昌码头船只用电量达 1700 万千瓦时, 相当于年减少燃油 3612 吨、 减排二氧化碳

11、 11379 吨、 氮氧化物 11 吨。王阳红表示,下一步将在宜昌港全面推广岸电,缓解三峡坝区船舶停靠时产生的大气污染 问题。 (摘编自保护长江母亲河,“千湖之省”这样做 , 人民日报2019 年 8 月 7 日) 材料三:(记者陈熹、通讯员李斌)据介绍,2018 年湖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好,纳入国家考 核的 114 个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 86%,同比提高 1.8%,高出全国 15%;劣 V 类断面比例为 1.8%, 同比下降 2.6% ,低于全国 4.9%。全省地表水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年均浓度均 值与 2015 年相比分别下降 6.5%、33.3%和

12、 19.4%。 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让水更清。为加快长江保护修复,通过实施 1916 个水污染物减排 项目,每年新增 82.8 万吨污水处理能力,铺设了 1379 公里污水收集管网,还从河道里清淤 470.5 万立方 米,改变了不合格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湖北省划定了 129 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893 个乡镇级饮用水源地,并在全国率 先启动“百吨千人”小规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查,已基本查明 2700 多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通过 规范化建设、强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等手段,保护水源地安全。2018 年,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达标率达 100%。 (摘

13、编自长江大保护见成效湖北河 流断面近 9 成水质优良 ,“人民湖北网”2019 年 6 月 7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祖才的发言高屋建瓴,紧紧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提出了“在发展中保护、 在 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方针。 B.长江保护法将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立法,没有先例可寻,没有案例可以借鉴,但必须分析长江生态破 坏、环境污染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C.王阳红举的一系列数据, 充分说明湖北省在长江整治方面的有力措施有卓越成效; 而对于长江水体污 染问题,则从源头上控制排污着手。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涉及对水污染的治理, 虽然内容相

14、同, 但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在严格控制污水源头 的措施方面正好形成互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调研组指出,长江的立法保护应首先着眼于生态修复,立法涉及的范围应当包括生态修复, 对破坏生 态行为的制止,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方面。 B.在港口推广使用岸电是宜昌市治理长江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它将彻底解决三峡坝区每年 4 万艘船 待闸时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大 4 (污染问题。 C.材料三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在水质治理方面的情况, -系列科学的测量数据, 有力地证明了水 污染治理的突出成效。 D.划定饮用水源地的做法,不失为水质保护的另-一个有效的思路,真正体现

15、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水 质保护留出最根本最重要的保护区。 6.结合材料内容,试分析三则材料之间内容上的关系。(6 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多彩固原 王楚笛 和宁夏固原相识是一次计划外的邂逅。 在天津机场坐上飞机的那一刻, 我就一直在脑海中想象固原的模 样。 中国大西北、 黄土高原西陲、 典型的黄土地, 地理书上的这些词汇集在一起, 就是我对固原简略的印象。 我知道,包括固原在内的西海固一度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我的想象中,那里黄土裸露、千沟万壑、偏远 闭塞,土地肯定是缺乏生机、单调灰暗的。然而,当飞机缓缓下降,透过舷窗

16、俯瞰下去,眼前的一切和我的 想象大不一样。 初见固原, 大地是绿色的。 从飞机的舷窗往外看, 湛蓝透彻的天空、 伸手可摘的白云、 满眼翠绿的青山、 层层叠叠的梯田,让我很难将这座城市同黄土联系在一起。驱车前往市中心,道路两旁种满高大挺拔的白 杨、细枝低垂的柳树、低矮繁密的灌木,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树下绽放,共同编织出固原的美丽容貌。固 原就这样依偎在青葱翠绿的怀抱之中,安静平和。 从固原市城区到固原市所属的泾源、隆德、西吉和彭阳四县,都有畅通的高速公路,每一条高速公路都 把人带向绿色的世界: 郁郁葱葱的六盘山、 溪水流淌的小南川、 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我在龙王坝遇到一 位穿白衬衫的男子,一交谈,得知他是一名回乡大学生,带领乡亲们用心经营,竟在几年时间内,就将龙王 坝打造成迷人的乡村度假景点。我还了解到,二十年前还是一片贫瘠高原的彭阳县,现在竟已有极高的森林 覆盖率。这不禁让我感叹当地人民的创造力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