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36605304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步伐*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按照“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2011年,街道加大投入力度,协调共建单位,整合辖区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

2、、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辖区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一、基本情况*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于2005年元月由原城关镇撤镇分设而成立,地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现驻地*市*区*65号。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有行政企事业单位174个;所辖新市区、汽车站、火车站、*、*和*厂6个居(家)委会,居民18478户45859人(其中常住人口39439人,流动人口6420人);辖区有住宅小区98处,中老年活动室11处,文化娱乐广场2处,体育活动中心2处,各类大型市场6处,大型购物超市4家。街道文化站成立于2005年1月,现有管理人员7人,办公室5间,文化服务中心一处,下设5

3、个社区文化工作站,分别设有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娱乐室等10余间活动场所,其中新市区社区有288平方米的影剧院一个,汽车站社区有12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室一处。 二、工作开展情况(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 结合多年来工作的经验,街道积极探索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实现五个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思路。 一个目标:以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公共服务配套,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现有资源的作用,不断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在党工委、办事处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调配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辖区公共服务资源功能。二是发展

4、性原则。即着眼长远发展,逐步健全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三是协调性原则。即既要突出经济建设,又要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坚持二者协调并重,相得益彰。四是多样性原则。即通过配备多样化的硬件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五个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为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街道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坚持“三个到位”,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完善到位。街

5、道党工委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组织领导,通过着力构建区文化部门、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工作站和辖区文体活动站的四级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长效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落实目标任务,确保责任分解到位。街道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考核考评。目前,街道已基本形成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团委、妇联、工会、文化及机关各站所室分工协作,各社区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队伍打造,确保人才支撑到位。在强化街道社区硬件设施

6、配套的同时,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街道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3名,社区文化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共5名,兼职人员10名,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街道多次邀请市区文化部门领导和专业人才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三)设施完备,活动频现,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精彩纷呈。 一是完善街道社区活动室。近年来,街道和上级部门加大了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通过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等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2011年,通过争取文化共享工程项目,为街道、社区配备了电钢琴、音箱、电脑、桌椅等合计40余万元设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硬

7、件保障。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街道因地制宜,已协调设立文化广场3处(立交桥广场、*广场、汽车北站广场),设立文化娱乐休闲小广场3处(*佳园、中级人民法院、市电力局),体育健身中心1处(公园路中学),在建休闲娱乐广场1处(*名城)。辖区内现有体育场2处。截至目前,辖区内文体队伍有37支,队员3110多人,其中合唱队3支,健身操队8支;舞蹈队7支,老年交谊舞队2支,武术队2支,太极拳、剑队3支;柔力球队5个;秦腔班7支。这些自发的活动组织主要以辖区内*广场、立交桥广场和新城体育公园等场地为聚点,在早晚组织广大爱好者健身娱乐,传承民俗文化,丰富和活跃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

8、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日前,正在街道广泛开展“共建和谐大家唱”文艺演出暨政策宣传进小区活动,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生活,创建文明街道,构建和谐社区,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和谐社会氛围,现已开展演出及宣传活动2场次,年内计划演出62场次。四是实施体育健身中心项目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社校联办、共同使用的原则,*社区和公园路中学积极争取体育建设中心项目建设,现已建成了总建

9、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体育建设中心1处,完成投资20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5万元用于配置器材;中心设有300米塑胶环形跑道,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处、羽毛球场2处;乒乓球台4个;健身器材20件。*社区体育健身中心项目的实施,使社区体育活动阵地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将极大地丰富辖区居民和在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整合资源,多措并举,着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为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强化文化阵地建设,街道社区结合辖区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通过实施各项有效措施,着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1、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档升级。坚持“立足社区,服务居民”的原则,将辖区内的各项公共

10、文化资源面向居民开放。通过完善社区棋牌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场硬件配套,不断优化服务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实现资源共享。2011年8月以来,街道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自筹资金45万元对5个社区正的阵地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已完成了*、汽车站2个社区的装修改造建设,完成了*社区老年活动室的新建项目;新市区、火车站、*3个社区的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以上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着力开展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2011年以来,结合居民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先后开办各类安全教育、法律讲座、文化宣传、科普知识宣传、书法、画展、体育竞

11、赛等各类活动6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针对贫困人群和未就业人员,街道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就业培训,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街道法律服务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余次,积极维护了农民工、家庭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提高了居民文化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四是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五是城市土地紧缺,体育健身中心场地难以落

12、实。 四、下一步的打算一要继续抓好队伍建设,强化队伍素质。要创造各种机会对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要继续抓好制度创新,强化服务意识。要探讨社区与物管、业主及志愿者间共同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社区社会化服务意识。 三要继续抓好工作创新,多形式开展活动。要积极发掘传承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多形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要继续抓好典型带动,打造文化品牌。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培育品牌节目、培育品牌文化项目;要树立典型节目、表彰奖励文化先进个人和优秀社区;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1-2个社区创建为文化特色社区乃至文化品牌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