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6602816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7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6.29).pdf(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预备知识:预备知识: 1.完全平方和(差)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2.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3.立方和(差)公式: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集合 1. 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满足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描述法、图像法(文氏图) 。 3. 常用数集:N(自然数集) 、Z(整数集) 、Q(有理数集) 、R(实数集) 、N+(正整数集) 4. 元素

2、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是“”与“”的关系。 (2) 集合与集合是“” “” “=” “/”的关系。 注: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做题时多考虑是否满足题意) (2)一个集合含有 n 个元素,则它的子集有 2n个,真子集有 2n-1 个,非空真子集有 2n-2 个。 5. 集合的基本运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运算尽量用画数轴的方法) (1) |ABx xAxB=挝 且: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2) |ABx xAxB=挝 或: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相同元素只写一次) 。 (3)ACU:U中元素去掉A中元素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

3、合。 注:注:=() UUU CABC AC B () UUU CABC AC B= 6. 会用文氏图表示相应的集合,会将相应的集合画在文氏图上。 7. 充分必要条件:p是q的条件 p是条件,q是结论 如果 pq,那么 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必要条件. 如果 pq,那么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第二章 不等式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略) 注:注: (1)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一般用比较差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用平方法、倒数法。 (2)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负数要变号! ! (3)同向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加加(不能相减) ,同正的同向同正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 2. 重要重要

4、的不等式: (1)abba2 22 +,当且仅当ba =时,等号成立。 (2)),(2 + +Rbaabba,当且仅当ba =时,等号成立。 (3) 注: 2 ba + (算术平均数)ab(几何平均数)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略) 4.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保证二次项系数为正 (2) 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求根公式法) ,目的是求根: 2 (3) 定解: (口诀)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5.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若0a,则 axaxax axaax 或| |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与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相同。注:分母不能为 0. 第三章第三章 函数函数 1. 函数 (1)

5、定义:设 A、B 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 A 内任一个元素 x,在 B 中总有一个且只 有一个值 y 与它对应,则称f是集合 A 到 B 的函数函数, ,可记为:f:AB,或f:xy.其中 A 叫做函数f的定义域.函 数f在ax =的函数值,记作)(af,函数值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C(CB),叫做函数的值域. (2)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图像法、解析法。 注:注:在解函数题时可以画出图像,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大部分题目变得更简单。 2.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1) 定义域的求法: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x的

6、取值范围 主要依据:分母不能为 0,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0, 特殊函数定义域:0, 0 =xxy Rxaaay x =),10( ,且 0),10( ,log=xaaxy a 且 (2) 值域的求法:y的取值范围 正比例函数:kxy = 和 一次函数:bkxy+=的值域为R 二次函数:cbxaxy+= 2 的值域求法:配方法。如果x的取值范围不是R则还需画图像 反比例函数: x y 1 =的值域为0|yy 另求值域的方法:换元法换元法、不等式法、数形结合法、函数的单调性等等。 (3) 解析式求法:在求函数解析式时可用换元法换元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 3. 函数图像的变换 (1) 平移 )()

7、(axfy a xfy+= 个单位 向左平移 )()(axfy a xfy= 个单位 向右平移 axfy a xfy+=)()( 个单位 向上平移 axfy a xfy=)()( 个单位 向下平移 (2) 翻折 )()(xfy x xfy= 上、下对折 轴沿 | )(|)(xfy x xfy= 下方翻折到上方 轴上方图像保留 3 4. 函数的奇偶性 (1)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 若)()(xfxf=奇 若)()(xfxf=偶 注:若奇函数在0=x处有意义,则0)0(=f 常值函数axf=)((0a)为偶函数 0)(=xf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5. 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 21 baxx 、

8、且 21 xx ,若 上为减函数在称 上为增函数在称 ,)(),()( ,)(),()( 21 21 baxfxfxf baxfxfxf 增函数:x值越大,函数值越大;x值越小,函数值越小。 减函数:x值越大,函数值反而越小;x值越小,函数值反而越大。 6.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三种解析式 一般式:cbxaxxf+= 2 )((0a) 顶点式:hkxaxf+= 2 )()( (0a) ,其中),(hk为顶点 两根式:)()( 21 xxxxaxf= (0a) ,其中 21 xx、是0)(=xf的两根 (2)图像与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有如下特征与性质: 开口 0a开口向上 0

9、a开口向下 对称轴: a b x 2 = 顶点坐标:) 4 4 , 2 ( 2 a bac a b 与x轴的交点: = 无交点 交点有 有两交点 0 10 0 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 =+ a c xx a b xx 21 21 cbxaxxf+= 2 )(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为0=b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恒大(小)于 0) 0)(xf 轴上方图像位于x a 0 0 轴下方图像位于x a xf 0 0 0)( 若二次函数对任意x都有)()(xtfxtf+=,则其对称轴是tx =。 第四章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 指数幂的性质与运算 4 (1)根式的性质: n为

10、任意正整数, nn a)(a= 当n为奇数时,aa nn =;当当n为偶数时,为偶数时,| aa nn = 零的任何正整数次方根为零;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2) 零次幂:1 0 =a )0( a (3) 负数指数幂: n n a a 1 = ), 0( * Nna (4) 分数指数幂: nm n m aa= ) 1, 0( + nNnma且 (5) 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0(Rnma nmnm aaa + = mnnm aa=)( nnn baba= )( 2. 幂运算时,注意将小数指数、根式都统一化为分数指数;一般将每个数都化为最小的一个数的n次方。 3. 幂函数 += += = )上

11、单调递减,在(时,当 )上单调递增,在(时,当 00 00 a a a xya xya xy 4. 指数与对数的互化:bNNa a b =log ) 10(aa且 、 )0(N 5. 对数基本性质: 1log=a a 01log= a Na N a = log NaN a =log 互为倒数与ab ba loglog a bab b aba log 1 log1loglog= b m n b a n am loglog= 6. 对数的基本运算: NMNM aaa loglog)(log+= NM N M aaa logloglog= 7. 换底公式: a N N b b a log log l

12、og= ) 10(bb且 8.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定 义 )1, 0(的常数=aaay x )1, 0(log的常数=aaxy a 图 像 5 性 质 (1) 0,yRx (2) 图像经过) 1 , 0(点 (3) 上为减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在 Raya Raya x x = = , 10 , 1 (1) Ryx , 0 (2) 图像经过)0 , 1 (点 (3) 上为减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在 ), 0(log, 10 ), 0(log, 1 += += xya xya a a 9. 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将其变为同底、同幂

13、(次)或用换底公式或是利用 中间值 0,1 来过渡。 10.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 同底法 换元法 取对数法 注:解完方程要记得验证根是否是增根,是否失根。 第五章第五章 数列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同一个常数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为同一个常数 = 12 aadaaaa nn = 123 q a a a a a a n n = 12 3 1 2 )0( q 注:当公差0=d时,数列为常数列 注:等比数列各项及公比均不能为 0; 当公比为 1 时,数列为常数列 通项 公式 dnaan) 1( 1 += 1 1 = n n qaa 推 论 (1) mn

14、 aa d mn = (2)dmnaa mn )( += (3)若qpnm+=+,则 qpnm aaaa+=+ (1) m nmn a a q= (2) mn mn qaa = (3)若qpnm+=+,则 qpnm aaaa= 中项 公式 三个数cba、成等差数列,则有 2 2 ca bcab + =+= 三个数cba、成等比数列,则有 acb = 2 前n 项和 公式 d nn na aan S n n 2 ) 1( 2 )( 1 1 += + = q qaa q qa S n n n = = 11 )1 ( 11 (1q) 1. 已知前n项和 n S的解析式,求通项 n a = 1 1 nn n SS S a )2( ) 1( = n n 2. 弄懂等差、等比数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证明方法。 (见教材) 第六章第六章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1. 弧度和角度的互换 6 = o 180弧度 180 1 = o 弧度01745. 0弧度 1弧度1857) 180 ( oo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