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595015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共4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与基本题型一、基本概念1、等差数列的概念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 (2)对于公差,需强调的是它是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要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 (3)等差数列为递增数列 等差数列为常数列 等差数列为递减数列 (4)一个等差数列至少由三项构成。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通项公式:,(当时,等式也成立); (2)推导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在课本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归纳而得,这种利用一些特殊现象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迭

2、加法:也称之为逐差求和的方法:,上述式子相加,即。 迭代法:。 (3)通项公式的应用与理解 可根据的情况来分析数列的性质,如递增数列,递减数列等。 用于研究数列的图象。 , ()时,是的一次函数,由于,因此,数列的图象是直线上的均匀排开的无穷(或有穷)个孤立点。 ()时,表示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的均匀排开的无穷(或有穷)个孤立点。不难得出,任意两项可以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从函数知识的角度考虑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式,所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表示为(设)。 等差数列具有下列关系: ()数列中任意两项与,满足:或。 ()在等差数列中,若,则。3、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 (1)定义:如果成等

3、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 (2)充要条件:成等差数列。 (3)推论:是等差数列。4、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若,则。 是有穷等差数列,则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都相等,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即。 若为等差数列,则,仍构成等差数列。 是等差数列,则仍成等差数列。 下标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的项:组成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数列(为常数)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二、基本题型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1);(2)。 分析:用定义去判断。 解:(1),数列是等差数列。 (2)由得,则,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评注:如果判断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需用定义去证明,但若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只要取特殊值说明即可

4、。例2、求等差数列的第20项。 解:,。例3、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与。 解:由题意知:解得。例4、已知为等差数列,且,求。 分析:有的同学习惯于数列等差数列,对于是等差数列就束手无策了,关键还是对定义理解不透彻。解:为等差数列,又,则。例5、等差数列中,已知,则 。 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或整体考虑问题,求出的值。 解法1:根据题意,有,则。而,因此,。 解法2:根据等差数列性质,可得。 评注:解法1设出了但并没有求出,事实上也求不出来,这种“设而不求”的方法在数学中常用,它体现了整体的思想,解法2实际上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若,则。例6、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等于9,它们的平方

5、和等于35,求这三个数。 分析:若设这三个数为,则需列三个方程;若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设这三个数为,只需列两个方程,因此,采用后一种设法更好。 解:设这三个数为,由题意得解得,这三个数为,或。 评注:注意最终结果的写法,为了避免引起歧义,这三个数写出来时,就写成数列的形式。例7、等差数列中,求。 分析:由,直接列方程组;解出两个基本量和,这是常规解法,但比较麻烦,观察的下标,可以联想到成等差数列,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必能提高解题速度。 解法1:,。 解法2:成等差数列,。例8、在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差数列,则这个数列为 。 分析:此题可求出公差后,再逐项求解,也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 解法1:设这几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为,由已知,。解得,所求数列为。 解法2:可利用等差数列,是的等差中项,是的等差中项,是的等差中项。即。 所求数列为。例9、设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如果,那么( ) A、 B、 C、 D、 解:。 评注:直接从所求入手,观察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将整体代入,使问题简单化。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