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594895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doc(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文学研究方法论文学研究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参照准则、切入视角、研究手段的总称。方法论往往与其哲学基础、逻辑起点有关,因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结构要素。到目前为止,文学研究方法已经非常丰富,如社会历史研究法(社会历史背景);传记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研究法(文学与神话传说、文学母题);符号研究法(情感与形式);形式研究法(语言修辞、文学性、陌生化);现象学研究法;阐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英美新批评研究法(细读、单兵较量);结构主义研究法;解构主义研究法;后殖民研究法;女权主义研究法本章仅举几类予以阐释。第一节 社会历史研究法一、引论作家创造作品,作家总是离不开

2、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因而作品或多或少地会打上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烙印。惟其如此,社会历史研究法倾向于在一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中研究作家、创作过程、作品。换言之,社会历史研究法就是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阐释文学活动的方法。(另,刘甫田文学概论2010年版,234页第一段有先关解释)二、理论举隅1、中国孔子“兴、观、群、怨”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学生解释)注:“阳货”系人名。兴艺术的感发联想;观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的认知;群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怨怨刺上政,促使社会改革。孟子“知人论世”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

3、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注:颂诗读书不可不知其人,欲知其人不可不论其世。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与元九书,白香山文集卷26,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版27页。注:元九,即元稹,唐穆宗长庆二年为相。)主张研究文学要注意其社会效果:“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淳。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读张籍古乐府诗,白香山文集卷1,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版1页。)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

4、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毛泽东“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动(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文艺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西方【古希腊】柏拉图:“驱逐诗人”说强调诗人只能赞美诸神,要有助于城邦的政治修明,成为有助于城邦造就的保卫者,否则就要驱逐出境

5、。(理想国卷十,商务印书馆,1986版,407页。)【意大利】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历史即诗,诗即历史。”(新科学)【法国】斯达尔夫人((Madame de Stael,17661817)):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主要从社会制度宗教、风俗、法理、地理、民族性格等的差异考察中考察不同民族文学的差异。加之论德国,使得斯达尔夫人成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法国】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论。(英国文学史序言)认为:种族是内部主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要了解一件艺术

6、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需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状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10-11页。)研究路径:作品作家时代风貌三、实践方式1、从种族、时代、环境、风俗等一般文化状况研究作品。(如泰纳以三要素研究欧洲文学)2、从社会结构生产力、经济基础研究作品。(马列文论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研究等)3、伦理道德研究,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如毛苌毛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四、评价思考: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研究法?(学生思考并回答)社会历史批评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久远的研究方法,善于透过

7、作品探究其得以产生的诸多社会历史背景,并根据这一法则去解释作品。优势:探究孕育作品的复杂背景,这是中外批评界长久使用此法的原因。局限:重心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作品之外,很难进入作品世界的研究,而且很多作品无法使用此法。(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二节 传记研究法探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试图通过作品寻找作者经历、人格,或者根据作者的经历、人格等去解释作品。传记研究法是古老而又影响广泛的研究法。一、理论或实践举隅1、中国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孟子:“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西汉淮南王刘安评屈原:其离骚

8、传根据屈原人格评价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见班固离骚序)司马迁评屈原:“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法,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前者见于史记;后者见于汉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的观点,其文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9、,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评,从作家人格、风度等评价作品。如曹丕典论论文钟荣诗品等。钟荣评李陵诗歌:“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钟荣诗品)清代叶燮“诗之基”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辩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叶燮原诗)王国维“由人逆志”“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曾

10、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观堂集林)2、西方此法在西方古代不太流行,直到18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从作者所处时代对作者天赋的影响研究莎士比亚,具有了传记研究的气息。此后代表人物首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圣佩韦(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1804-1869),其批评实践标志着传记方法在西方诞生。代表批评著作:十六世纪法国诗歌概论(1827-1828)、波尔雅罗尔(1840-1859)、当代人物肖像、文学家肖像、星期一漫谈、新的星期一漫谈等。圣佩韦从作家的个人条件去解释作品,将作品看作是作家生活

11、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因素的投影。星期一漫谈云:“不去考查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勃兰兑斯对圣佩韦文学批评的评价:(学生看)“圣佩韦在批评的艺术方面作了各式各样的改革。首先,他为批评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并赋予批评以历史和科学的踏实的立脚点。古老的批评,所谓哲学的批评,处理文艺文献,仿佛它们是从云端坠落下来似的,毫不考虑作者就来评判它们,把它们归入历史的或美学的表格中的某一类。圣佩韦则在作品里看到了作家,在书页背面发现了人。他教导他自己的这一代,也教导未来的后人:一本过去的著作,一册过去的文献,我们在认识产生它的心理状态以前,在对撰写人的品格有所了解以前,是不

12、能理解的。只有到了那时,文献才是活的。只有到了那时,灵魂才能赋予历史以生命。只有到了那时,艺术作品才变得晶莹透明,可以被理解了。”(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6页。)二、传记研究法的研究路径1、搜集整理传记材料自传材料:作家本人留下的相关材料。(自编传记、年谱、回忆录、书信、日记、创作谈等)他传材料:作者亲属、朋友、邻居、目击者甚至对手所撰写的作者的生平材料。(包括传记、回忆录、访谈等)注意:自传和他传中要注意材料的真伪辨别。作者所处时代状况对作家的影响(论世)。2、研究视角从作家亲身经历阐释作品。雨果文学成就与心灵痛苦的相关性阐释莫洛亚雨果传:分析雨果传记

13、材料后指出:雨果的文学成就得力于妻子阿黛尔与朋友圣佩韦的秘密爱情给他带来的伤害。认为这种纠纷时常折磨着雨果,使他不仅亲历人生的成功、欢乐之情,也遍尝挫折、失意、忧郁之味,后者对其创作影响跟深沉。屠格涅夫的爱情描写也源于亲身的恋爱经历莫洛亚:“屠格涅夫本人是曾经恋爱过的。他曾经在白熊的一只爪子上痴坐过。他也曾经浪漫过。他对波利娜维亚尔杜的态度显得有些骑士风度。且不管他们之间的交往究竟是友谊还是爱情,反正他体验过这种炽热而又持久的感情。这种感情能使动了情的人心胸开阔,长期摆脱一切低级趣味;这种感情也能赋予人的心灵以一种十分特殊的色彩,以至于无论这个人是位政界人物还是个商贾,人们从他身上所透出的某种

14、宽容恬静的气度立刻就能辨认出他是个有过真正爱情的人。屠格涅夫的小说的大部分胜人之处就源出于此。”(莫洛亚屠格涅夫的艺术,外国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0-151页。)注意:作品中的故事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并不等同于作家的实际生活经验。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歌德的实际爱情经验还是有别:作品叙述的是维特爱上一个叫绿蒂的姑娘,绿蒂已同别人订婚,引起维特极度痛苦。在努力工作中寻求精神解脱,最终失败自杀。相似的是歌德爱上了朋友的未婚妻,是单相思。他内心极度痛苦,与维特感受一样。不同在于歌德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创作而获得解脱,维特却自杀了。根据作家人格品质研究作品(中国传统钟情于此)如清代

15、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其世不我容,爱才若渴者,昌黎之诗也。其嬉笑怒骂、风流儒雅者,东坡之诗也。即下而贾岛李洞辈,拈其一章一句,无不有贾岛李洞者存。”如刘熙载艺概云:“韦应物云: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是道人语;柳宗元云: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是骚人语。”根据作家的人生态度、政治观点、伦理观点、哲学宗教观点等研究作品。如: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就离不开歌德精神的追问根据歌德传记材料,歌德精神是无穷地追问人生奥秘和意义的精神:他不满于当下的安逸而追求无限,不满于感性存在而追求超越。浮士德辑录片段:洋洋大观!唉!不过是一场幻境!我从何处把握你,无限的自然?从何处得你哺乳?你一切生命之源。天地之根,我焦渴的胸怀所追奔。我有勇气到世界上去闯荡,把人间的苦乐一概承当。不怕和风暴搏斗,便是破釜沉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