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

上传人:hai****005 文档编号:136589476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X 页数:209 大小:2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2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七 一”专题党课讲稿14篇整理汇编目 录1、不忘初心七一党课讲稿2、党委书记七一到村支部上党课:坚守初心使命,扛起责任担当3、关于延安精神“七一”党课讲稿4、庆“七一”党员干部要永葆初心本色主题党课讲稿5、2020中国战役精神“七一”专题党课讲稿6、坚持原则 敢于负责 勇于担当:七一党课讲稿7、关于庆祝七一,党课讲话稿8、七一专题党课讲稿:初心易得 始终难守9、庆祝七一建党节,党课讲稿10、七一党课:如何当好党支部书记11、2020七一建党专题党课讲稿12、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0建党99年中国共产党党史党课讲稿13、七一专题党课-公司党委书记党课讲稿14、坚持党性原则 涵

2、养清风正气:七一专题党课不忘初心“七一”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回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通篇贯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我们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志存高远,一步一个脚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全中

3、华的儿女们都必须为之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积蓄蓝色力量。坚持管党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蓬勃有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爱党、拥党、护党,进一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

4、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委书记七一到村支部上党课:坚守初心使命,扛起责任担当同志们: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坚守初心使命,扛起责任担当,以城乡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农村,怎么协调处理城乡两者间关系,始终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实际出发,在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

5、有制的集体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道路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但受限于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历史现实,城市、农村相对割裂,农村更多地只是为城市提供粮油等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城乡互补性、互动性严重不足,城乡融合的概念更多地还是处于理论摸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过去三十年发展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在农业改革发展史上著名的“两个飞跃”思想,即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高屋建瓴的指出要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结

6、合发展之路。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理论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丰富内涵,包括以法律的形式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实践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有力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的党中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现代化。去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

7、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只有认真的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才能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力迈进。首先,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

8、大报告提出,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不管城市建设得有多好,如果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凋敝,都不能算是现代化国家。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很大提高,但仍然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三农”工作仍明显滞后。比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农业收益总体偏低的问题(当前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成本”时代,种植效益偏低局面仍未根

9、本改变,2017年全国农产品价格指数下降8.6%,农民种粮亏损1812亿元,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加突出)、国际贸易争端不确定因素增加的问题(国内超过80%的大豆油都是用进口大豆压榨)。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通道,以乡村振兴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其次,这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美好生活的基础看什么?重要一条还是要看收入。与城市相比,农村收入短板愈加突出,主要

10、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仍有待提高。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9亿,其中农村人口5.8亿;居民总收入达37.35万亿,其中农村居民总收入7.75万亿,41.7%的农民创造了20.8%的收入。在7.75亿农村居民收入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7.29万亿,非外出务工人员仅有0.46万亿元,如果不计算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530元(国家最新的贫困线标准为2016年提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855元/年)。按照这个标准,全国所有在家的非务工人员都是贫困户。由此可见,农民收入太低了,生活十分不容易。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较大(去年全国为2

11、.71,溧阳为1.92),农民消费水平低,农村生产力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居环境水平不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当前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以后,可能出现的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破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呼唤,必然的选择。第三,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12、城乡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快速流动的根本路径,经济学家厉以宁预测城乡融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从城市居民需求看,现代都市群体要求的不仅仅是优质高端的农产品,而且要求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到农村去生活,越来越多有情怀、有实力的人愿意到农村去创业,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远离人山人海的景区,到农村去休闲。从农村居民需求看,不仅要求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全面繁荣,而且要求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以及丰富

13、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说,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寄托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第四,这是强化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次思考。大家都应该知道,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影响,一些传统的中华优秀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影响力有消退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有所抬头,传承数千年的和谐、秩序、孝悌、礼义、廉耻

14、、诚信等信仰体系有松动的迹象,一些社会治理功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这些年发生在全国的一系列重大有影响的事件,有很大一部分问题都是出在了社会治理上,比如环境保护、征地拆迁、涉法涉诉领域矛盾多发易发;比如村霸、宗族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宗教热”兴起;比如聚众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基层社会治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去重抓经济,轻抓社会治理和乡风建设的问题,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做到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享有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关于延安

15、精神“七一”党课讲稿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xx调研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党员干部,不断为党员干部补钙状骨、培根铸魂、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要始终坚定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延安时期,尽管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却朝气蓬勃、激情燃烧、充满生机,成为成千上万有志之士景仰、向往和奔赴的精神高地。根本原因在于那里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

16、安城。”“到延安去!”一时成为那个时代青年发自肺腑的呼唤和强烈的愿望。延安精神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它有政治方向,有政治灵魂,有政治理想。今天,用延安精神淬炼初心使命,就要坚定理想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立德修身的首选,做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虔诚而执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至信而深厚,不忘初心,奋斗终身,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延安时期,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整风运动,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行动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回顾党中央在延安xx年的历史,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