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36589334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申纪兰经历了祖国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她说,改革开放40年来,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到如今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40年来,我们国家实现了卫星绕月亮、火车进西藏、农业免了税、奥运来北京、农民喜洋洋的惊人巨变。面对台下莘莘学子,申纪兰鼓励大家要“不忘初心,走好长征路”。她说:“你们不能忘记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记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来之不易,不能忘记流血牺牲的战士英雄,要把国家永远放在第一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聆听报告后,广大学生纷纷表示,申纪

2、兰老人的报告情真意切、生动丰富,高度诠释了一位与党共同成长的老劳模、老党员,听党话跟党走,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怀。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学生冯叔敏说:“申纪兰奶奶是90后,我也是90后,我们这一代90后应该学习她身上这种执着坚守的精神、奉献自我的担当、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她表示,90岁的申纪兰身上所体现的这些精神和品质让青年一代倍感震撼,深受鼓舞,并时刻激励着广大青年要不懈奋斗、勇往直前。自己作为一名90后新青年,更应当以“改革先锋”为榜样,自觉站立在时代潮头,听从时代召唤,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法律与经济学系学生杨靖说:“我们要向申纪兰

3、奶奶学习,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研究社会问题,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法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干事创业、规划人生,努力成为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推动者、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维护者、知法明礼崇德尚善的践行者。”“申纪兰老人的报告每次都始终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多次听过申纪兰老人报告的电子信息与物理系党总支书记韩峰表示,这是老人家发自内心对党的深厚感情。但老人的报告每次又不乏新的内容,反映出老人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的品格。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她的“学

4、历”是扫盲班毕业,她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1973年至198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坚决不领厅级领导干部的工资,不转干部身份。女儿去省城太原看她,辛苦坐了一路卡车,她也只在单位院外匆匆见了一面,就让孩子回去了。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但她只把荣誉看作一种鞭策。她“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话语,成了自己对人生的诠释。每有团体到西沟村参观学习,她总会在西沟村的会堂给大家介绍,半个多世纪里,在党的带领下,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申纪兰说:“我的话,就是一个农民对党的恩情由衷的感激。”永远跟党走是申纪兰不变的初心。“共产党就是要全心

5、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立党为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申纪兰说,“按照党的要求干,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申纪兰是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并在1954年被写入新中国宪法。西沟是中国华北农村变迁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的诞生地。西沟人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涌现出郭玉恩、李顺达、申纪兰这样的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形成了申纪兰精神和西沟精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元介绍,口述申纪兰西沟口述史及档案资料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口述申纪兰是通过与申纪兰30余次面对面的交流、谈话,深入申纪兰的生

6、活,深入西沟村民的生活而形成的一部全面、真实、立体展示申纪兰精神的著作。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涵盖两大内容:一是西沟村民群体性口述史成果,二是从1938年至2014年间西沟村完整原始档案的发掘与整理,可与口述申纪兰相互印证。16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图书口述申纪兰西沟口述史及档案资料出版座谈会在太原市举行。杨静 摄“让活着的人去见证历史,让经历过奋斗的人去诉说奋斗,这样更真实。”李中元说,口述申纪兰的特点就是“口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申纪兰本人亲口说出来的。对于涉及到的相关人物和历史事实,编者逐条进行了注释和补充说明。书籍成稿后,又请申纪兰对她本人口述部分进行了审阅。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

7、在山西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指出:山西人民素来就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也一定会作出新的重要贡献。纪兰精神、西沟精神是山西精神的集中体现。88岁高龄的申纪兰出席了此次出版座谈会,她表示,一定会对党忠诚,听党的话,继续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山西省人大副主任胡苏平说,申纪兰精神既是传统精神,又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年轻一代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作为一名闻名全国的老劳模,申纪兰始终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了西沟的发展,她带领西

8、沟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50年代,西沟村有一个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山上绿油油,牛羊溜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碰头。今天,申纪兰说起未来的西沟,又有了另一则顺口溜:栽上树,修好路,搞好农业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申纪兰最早的商业行为产生在50年代。1950年,她与李顺达携手创办的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走的就是生产经营的路子,只不过当时不是这个叫法。如今的西沟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苹果大小约10万棵,全村户均30亩林坡,西沟的山已成为一座“绿色银行”。到70年代,西沟村集体积累达60万元,农民人均粮食达到210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长了一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提

9、高。1984年冬,申纪兰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令申纪兰一行眼热心跳。经过半个月的考察,西沟村党支部终于认清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1985年4月,党支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申纪兰走出大山,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为尽快建成厂子操碎了心。1987年10月,总投资150多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剪彩那天,党支部把全体党员召集到了现场。当第一炉火红滚滚的铁水流出来的时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铁水映红了他们坚毅的脸庞,更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1995年

10、,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西沟铁合金厂又投资360多万元上马建成了3900KVA二号炉,可生产硅铁2400吨,产值达到1500万元。1997年,西沟和山西安泰集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纪兰”核桃露饮料。劳模名字作商标这也成了太行山里的新鲜事。第二年,党支部又决定把这个公司加入当地的名牌企业山西厦普赛尔集团,以共享其市场资源,带动快速发展。1998年8月,西沟村和一个个体户合股成立了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相继在省城开设一部、二部。“西沟人家”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大批顾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11、效益,又为进一步宣传西沟、发展西沟设立了窗口。在2001年的“”期间,申纪兰在北京参观“飞宇网吧一条街”时又表示,要把“西沟人家”办到北京来,在首都开设三部、四部。2000年,西沟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1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较80年代初增长了30倍,成为平顺县首富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考察西沟党组织建设时,称赞西沟党组织是带领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申纪兰办企业有长远眼光,她说:“办企业不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1994年,申纪兰和清华大学联系,送了4名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业

12、管理和会计。之后,她又送村民王根考到日本去学果树栽培技术。申纪兰文化程度不高,但说出话来句句有品头。她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总结西沟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申纪兰说:“以前西沟人只想农林牧,眼睛盯着的是几十年奋斗来的坛坛罐罐。现在,西沟人懂得了市场经济,特别是要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抛弃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等落后观念,激发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半个世纪以来,申纪兰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13、服务的宗旨;必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扎根基层,锲而不舍;必须不计个人得失,只求为民办事;必须敢同不良风气开展斗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习申纪兰感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他们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在许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李顺达、申纪兰当年生活

14、和战斗的地方。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这即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的第

15、6天就下地劳动,在那里一时成为新闻。1952年,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人民日报曾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从此名扬全国。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名气大了,但申纪兰劳动的本色没有变。她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官至“正厅”

16、也没离开西沟申纪兰至今还住在当年学大寨时大队统一修建的三间旧平房中,迎面墙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这小屋主人的合影。这面不同寻常的墙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时代轨迹。1954年9月15日,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申纪兰和西沟村的老支书李顺达出席了这次会议。9月2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代表,申纪兰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她至今还记得那幸福的时刻,“见到毛主席,觉得有种背不动的东西”,她回忆说。农村的事非常琐碎,申纪兰总是默默地做,再小的事,只要对人民有利,她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正是这种“背不动”的责任感使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申纪兰也曾做过“官”,当的是山西省妇联主任,而且当了10年,但她当“官”和别人当的不一样。1973年,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