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578587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艺技术)第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及培训教材拉深(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加工方法。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日用品、仪表、航空和航天等各种工业部门的产品生产中,不仅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工盒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如图4.1.1所示。a) 轴对称旋转体拉深件b)盒形件c) 不对称拉深件图4.1.1 拉深件类型拉深可分为不变薄拉深和变薄拉深。前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各部分的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基本不变;后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有明显的变薄,这种变薄是产品要求的,零件呈现是底厚、壁

2、薄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不变薄拉深。本章重点介绍不变薄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所使用的模具叫拉深模。拉深模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图4.1.2为有压边圈的首次拉深模的结构图,平板坯料放入定位板6内,当上模下行时,首先由压边圈5和凹模7将平板坯料压住,随后凸模10将坯料逐渐拉入凹模孔内形成直壁圆筒。成形后,当上模回升时,弹簧4恢复,利用压边圈5将拉深件从凸模10上卸下,为了便于成形和卸料,在凸模10上开设有通气孔。压边圈在这副模具中,既起压边作用,又起卸载作用。图4.1.2 拉深模结构图模柄 上模座 凸模固定板

3、弹簧压边圈定位板 凹模 下模座卸料螺钉10凸模 圆筒形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平板圆形坯料拉深成为圆筒形件的变形过程如图图4.2.1 拉深变形过程 图4.2.2拉深的网格试验 拉深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凸缘区起皱是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传力区的拉裂是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同时,拉深变形区板料有所增厚,而传力区板料有所变薄。这些现象表明,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内各区的应力、应变状态是不同的,因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研究拉深过程中坯料内各区的应力与应变状态。图4.2.3是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根

4、据应力与应变状态不同,可将坯料划分为五个部分。图4.2.3 拉深过程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1.凸缘部分(见图4.2.3、图4.2.3、图4.2.3)这是拉深的主要变形区,材料在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压应力 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伸长变形而逐渐被拉入凹模。力学分析可证明,凸缘变形区的 和 是按对数曲线分布的,其分布情况如图4.2.4所示,在 =r处(即凹模入口处),凸缘上 的值最大, 值最小;在 = 处(即凸缘的外边缘), 的值最大, 为零。 图4.2.4在厚度方向,由于压料圈的作用,产生压应力 ,通常 和 的绝对值比 大得多。厚度方向上材料的的变形情况取决于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压应力 之间比例关

5、系,一般在材料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同时,厚度有所增厚,越接近于外缘,板料增厚越多。如果不压料( =0),或压料力较小( 小),这时板料增厚比较大。当拉深变形程度较大,板料又比较薄时,则在坯料的凸缘部分,特别是外缘部分,在切向压应力 作用下可能失稳而拱起,产生起皱现象。 2.凹模圆角部分(见图4.2.3、图4.2.3、图4.2.3) 此部分是凸缘和筒壁的过渡区,材料变形复杂。切向受压应力而压缩,径向受拉应力而伸长,厚度方向受到凹模圆角弯曲作用产生压应力。由于该部分径向拉应力 的绝对值最大,所以 是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变,为拉应变,而 和 为压应变。 3.筒壁部分(见图4.2.3、图4.2.3、图

6、4.2.3) 这部分是凸缘部分材料经塑性变形后形成的筒壁,它将凸模的作用力传递给凸缘变形区,因此是传力区。该部分受单向拉应力作用,发生少量的纵向伸长和厚度变薄。 4.凸模圆角部分(见图4.2.3、图4.2.3、图4.2.3) 此部分是筒壁和圆筒底部的过渡区。拉深过程一直承受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拉应力 的作用,同时厚度方向受到凸模圆角的压力和弯曲作用,形成较大的压应力 ,因此这部分材料变薄严重,尤其是与筒壁相切的部位,此处最容易出现拉裂,是拉深的“危险断面”。原因是:此处传递拉深力的截面积较小,因此产生的拉应力较大。同时,该处所需要转移的材料较少,故该处材料的变形程度很小,冷作硬化较低,材料的屈服

7、极限也就较低。而与凸模圆角部分相比,该处又不象凸模圆角处那样,存在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在拉深过程中,此处变薄便最为严重,是整个零件强度最薄弱的地方,易出现变薄超差甚至拉裂。 5.筒底部分(见图4.2.3、图4.2.3、图4.2.3) 这部分材料与凸模底面接触,直接接收凸模施加的拉深力传递到筒壁,是传力区。该处材料在拉深开始时即被拉入凹模,并在拉深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其平面形状。它受到径向和切向双向拉应力作用,变形为径向和切向伸长、厚度变薄,但变形量很小。从拉深过程坯料的应力应变的分析中可见: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很不均匀的。即使在凸缘变形区内也是这样,越靠近外缘,变形程度越大,板料增厚也越多。从图

8、4.2.5所示拉深成形后制件壁厚和硬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拉深件下部壁厚略有变薄,壁部与圆角相切处变薄严重,口部最厚。由于坯料各处变形程度不同,加工硬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拉深件各部分硬度不一样,越接近口部,硬度愈大。 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了解起皱和拉裂的原因,在拉深工艺和拉深模设计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拉深工艺的顺利进行,提高拉深件的质量。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拉深过程中,凸缘区变形区的材料在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失稳起皱,如图4.2.6所示。凸缘区会不会起皱,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的大小,越大越容易

9、失稳起皱;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 稳的能力,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抗失稳能力越小。这类似于材料力学中的压杆稳定问题。压杆是否稳定不仅 取决于压力而且取决于压杆的粗细。在拉深过程中 是随着拉深的进行而增加的,但凸缘变形区的相对厚度 也在增大。这说明拉深过程中失稳起皱的因素在增加而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也在增加。 图4.2.6 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图4.2.7 筒壁的拉裂 2.筒壁的拉裂 拉深时,坯料内各部分的受力关系如图4.2.7所示。筒壁所受的拉应力除了与径向拉应力 有关之外,还与由于压料力 引起的摩擦阻力、坯料在凹模圆角表面滑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和弯曲变形所形成

10、的阻力有关。筒壁会不会拉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另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的抗拉强度。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如图4.2.6所示。要防止筒壁的拉裂,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筒壁抗拉强度;另一方面是通过正确制定拉深工艺和设计模具,合理确定拉深变形程度、凹模圆角半径、合理改善条件润滑等,以降低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拉深件坯料形状和尺寸是以冲件形状和尺寸为基础,按体积不变原则和相似原则确定。体积不变原则,即对于不变薄拉深,假设变形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拉深后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

11、;相似原则,即利用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冲件断面形状相似,得到坯料形状。当冲件的断面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时,其坯料形状应与冲件的断面形状相似,但坯料的周边必须是光滑的曲线连接。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利用相似原则仅能初步确定坯料形状,必须通过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出坯料形状,因此,拉深件的模具设计一般是先设计拉深模,坯料形状尺寸确定后再设计冲裁模。由于金属板料具有板平面方向性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整齐,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宽度的办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切边余量可参考表4.3.1和表4.3.2。当零件的相对高度/很小,并

12、且高度尺寸要求不高时,也可以不用切边工序。首先将拉深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计算的几何体,并分别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把各简单几何体面积相加即为零件总面积,然后根据表面积相等原则,求出坯料直径。图 4.3.1 圆筒形拉深件坯料尺寸计算图 在计算中,零件尺寸均按厚度中线计算;但当板料厚度小于1时,也可以按外形或内形尺寸计算。常用旋转体零件坯料直径计算公式见表4.3.3。该类拉深零件的坯料尺寸,可用久里金法则求出其表面积,即任何形状的母线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面积,等于该母线的长度与其重心绕该轴线旋转所得周长的乘积。如图4.3.2所示,旋转体表面积为 A。图4.3.2 旋转体表面积计算图示

13、 在计算中,零件尺寸均按厚度中线计算;但当板料厚度小于1时,也可以按外形或内形尺寸计算。常用旋转体零件坯料直径计算公式见表4.3.3。该类拉深零件的坯料尺寸,可用久里金法则求出其表面积,即任何形状的母线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面积,等于该母线的长度与其重心绕该轴线旋转所得周长的乘积。如图4.3.2所示,旋转体表面积为 A。图4.3.2 旋转体表面积计算图示 拉深系数的定义图4.4.1 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在制定拉深工艺时,如拉深系数取得过小,就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因此拉深系数减小有一个客观的界限,这个界限就称为极限拉深系数。极限拉深系数与材料性能和拉深条件有关。从工艺的角度来看

14、,极限拉深系数越小越有利于减少工序数。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3)拉深工作条件图4.4.2 凸凹模圆角半径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响但凸、凹模圆角半径也不宜过大,过大的圆角半径,会减少板料与凸模和凹模端面的接触面积及压料圈的压料面积,板料悬空面积增大,容易产生失稳起趋。凸、凹模之间间隙也应适当,太小,板料受到太大的挤压作用和摩擦阻力,增大拉深力;间隙太大会影响拉深件的精度,拉深件锥度和回弹较大。2)摩擦润滑 凹模和压料圈与板料接触的表面应当光滑,润滑条件要好,以减少摩擦阻力和筒壁传力区的拉应力。而凸模表面不宜太光滑,也不宜润滑,以减小由于凸模与材料的相对滑动而使危险断面变薄破裂的危险。 3)压料圈的压料力 压料是为了防止坯料起皱,但压料力却增大了筒壁传力区的拉应力,压料力太大,可能导致拉裂。拉深工艺必须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做到既不起皱又不拉裂。为此,必须正确调整压料力,即应在保证不起皱的前堤下,尽量减少压料力,提高工艺的稳定性。此外,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还有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的形状等。采用反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