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55029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精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管理)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总说明1 工程设计依据1.1. 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1.2. 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1.3.

2、 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文件1.4. 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1.5. 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1.6.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号1.7. 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1.8. 建设单位和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 工程项目的概况2.1. 城市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俩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壹。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

3、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2.2. 建筑性质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2.3. 地质、气候条件(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

4、、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气象条件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1年平均气温2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3年日照时数HR4年降雨量MM5年平均相对湿度夏季%冬季%6年平均风速夏季M/S冬季M/S7基本风压N/M28抗震设防烈度度950年壹遇地下洪水位米(3)地质情况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 类 ,地基土分类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 侵蚀性。2.4. 项目特征防火类别:多层耐火等级:壹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2.5. 规划设计总思

5、路(1)响应“建设国内壹流,百年经典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及面向未来的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的目标,立足赣州特色、现代气质、贡献城市的基本点。(2)尊重原有中心区规划,在建筑高度、体型、大轮廓等方面和既有周边建筑相匹配。(3)重视体现赣州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力求反映自然博物馆科学内涵和文化气息。(4)强调了时代感,力求反映21世纪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即:在形态、材料、表面肌理、内外空间等方面体现出极具时代特点的现代风格。2.6. 设计原则1.展现赣州,立足现代赣州是以钨和稀土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同时,有我国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大

6、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占全境83%的丘陵、山地成为赣州的主要自然地貌。自然博物馆是反映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绝佳载体,方案从构思上深刻理解和汲取赣州的深厚底蕴,以现代手法在造型、色彩、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这些特色,传达美好的寓意;以独具现代感的展陈空间来展现赣州的丰饶物产和秀美自然,因而,确立该馆构思主题为“赣南钨晶花”,以示对赣州自然博物馆的美好寓意。2.尊重城市、和谐发展本项目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轴线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结合部,是重要的城市地标性节点、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过渡点。方案从城市设计出发,确定了建筑实体对城市界面和对自然界面,有机的组合建筑和场地构成间的虚实空间,力求完成城市

7、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同时,确立建筑沿湖和沿主轴线的城市景观价值,使其成为赣州新城区壹处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3.服务大众,面向社会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和公众参和性。作为壹处综合展示自然科学的建筑,本馆的建设定位在公益、旅游、科普三位壹体,做到功能层次多样化,在建筑空间上提供参观者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参和活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4.注重项目整体合理合理规划场地流线,做到安全有序、便于分流、便于管理。室内以核心大厅为中心,组织空间立体放射式的公共参观流线,合理布置展馆的各功能分区,满足功能要求。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按照分区配套

8、分区管理的原则设计,提高管理效率。第一章 总平面1 场地概述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选址于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章江新区F14地块。西临章江新区中轴空间主干道长宁路,南临九曲河路、东临筠门岭路,北面隔赣康路和生态公园相望。总用地面积为4.069公顷。用地内地势平坦。2 总平面布置鉴于该地段的重要性,需要壹个整体性强、寓意完整的建筑体型对中轴线长宁路的北端点进行控制。赣州博物馆以长宁路为主要道路景观面,建筑主广场、主入口都布置在此;北面为重要沿湖景观面,布置建筑的休闲游乐功能。建筑的主立面沿着这俩条主要道路展开。根据规划对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要求,沿南侧的九曲河路和东侧的筠门岭路设置办公、库房、机房、

9、停车等博物馆辅助功能。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地下壹层,有道路相连。南侧设有约70辆车的停车场,各个入口由机动车道相连。3 交通组织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博物馆西侧沿长宁路及其和九曲河路交叉口节点退让较大空间,形成礼仪性入口主广场,且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沿赣康路结合地下室屋顶平台设置休闲广场和室外体验区。沿九曲河路设置室外植物园,沿筠门岭路设置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入口。同时沿地块南北对角线设置地下通道,可供车辆到达地下壹层出入口且回车,形成场地内的立体交通,可满足后勤服务车流,同时可使报告厅人流直达博物馆的核心区域。-人流包括:普通公众观众、领导贵宾、馆方内部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其他来访人员等;-

10、车流、物流包括:普通社会车辆、领导贵宾车辆、馆方内部车辆、文物运输车辆、普通货运车辆。观众、贵宾、内部工作人员、文物、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均合理组织,力争各种交通流线互不干扰。3.1. 展馆各出入口设置及功能观众出入口:博物馆主要参观人流由长宁路,经广场、平台进入,次要人流从北侧由地下通道进入。学术报告厅出入口设在地下壹层,相对独立,和主要人流分开。内部行政办公入口设在建筑南侧,藏品货运入口也设在南侧,和办公管理结合。3.2. 各类机动车流线组织设计:机动车流线:用地南侧筠门岭路设置了俩个机动车出入口,同时设停车场。内部机动车及部分参观车辆可从南侧机动车坡道进入建筑地下停车库。沿长宁路设置公共车

11、辆的临时停泊场。藏品及货物运输流线:文物运输车辆主要由南侧机动车开口进入场地,到达建筑北侧的藏品及货物入口。厨房货运设置在地下通道壹侧。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1总用地面积M2406902总建筑面积M2275003地上总建筑面积M24地下部分建筑面积M25建筑密度%6建筑基底面积M27绿地率%8容积率9车位数量辆106地下车位:36地上车位:705 管线平面综合本工程共有八条室外管线: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天然气管、热力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和路灯电缆。各专业管线依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预留口的位置和其相连。上述管线在平面综合时,将尽可能满足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第二章 建筑设计

12、1. 设计要点建筑外形简洁有力,现代感强。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强调“渗透性思维”,即把赣州市特有的历史、人文、地域特点渗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使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赣州市的自然风貌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性认识。在强调现代感和和城市周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注重大体块的起承转合和对细节的推敲。2. 功能布局在建筑整体建构下,展馆的各功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包括:展陈功能、宣教功能、藏品保管功能、业务科研功能、安全保卫和消防功能、行政办公功能、机电设备功能等。赣州自然博物馆由自然主题馆、大型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分为俩大部分:自然主题馆区和生态休

13、闲区位于东南侧部,其地下壹层设置报告厅、库房区等;植物园展区位于西北侧。俩部分在地下壹层处以地上通道为界相互独立,在首层二层相连,共同形成展示空间。同时,以通高公共大厅组织空间,增强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性和吸纳性。自然主题馆区设置地上三层:壹层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多种层高和多种主题的常设展厅。地下层为报告厅、藏品库房区、办公区和设备机房区。室内植物园有特殊的物理环境,要求展厅和之隔离,因此馆内设置独立的“氧气泡泡”,用于展品陈列,同时提供对珍稀植物的根系、枝干、叶冠进行立体观察的场所。生态休闲园位于植物园和自然主体馆之间,其生态体验区和各个展馆有机联系,为它们提供便捷的休闲服务。地上俩

14、层景观较好的位置设置生态餐厅。在地下壹层设置公共开放区和多媒体展厅,和壹层大厅、各层公共通道壹起整合了各部分功能,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且使其更具自由感、公共性和开放性,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发展趋势。3. 内部交通组织及核心公共空间面对主入口是壹个三层高的中庭空间,是博物馆的核心公共空间,中庭内布置有主题自然景观,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休憩空间,必要的时候该空间能作为壹个开敞式的临时展厅,打破固有的展示方式,提供亲切、自由、活跃的展览空间。大厅壹侧设置通往二层、三层和地下壹层的自动扶梯,做为参观参观人流的主要交通。此外平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布置壹组楼电梯,经由这些垂直交通可便捷地到达各层展厅。4.

15、 展陈设计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采取了主题展览的分区模式,各层展厅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建筑中部设有中央通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观众可由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中庭,选择进入自然主题馆、临时展厅、植物园或生态体验区。每部分均相对独立,也能够在各层相互连通,能够根据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方式弹性决定。各部分的库房设置于地下空间,通过电梯和各展厅垂直联系,藏品的运输和布置采用分时管理,通过专用出入口运输布展。5. 剖面设计本建筑地上四层,地下壹层,局部在0.00m标高设夹层。地下壹层层高7.20m,首层至三层各层主要展厅层高为6.60m,局部展示空间层高5.00m。主入口设在3.60m标高平台之上,在-3.60m标高设地下通廊,方便人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