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36548449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9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年)前 言未来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显著带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涉及生产、交通、健康、消费、民生等多方面的经济活动。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地都已着手谋划,加强规划、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独具特色的创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发展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性

2、、基础性要素条件和特色优势。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沈阳还存在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资源不匹配、传统体制机制惯性大、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端人才流失等问题。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我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顺应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立足现有基础,强化前瞻布局,按照“站高、看远、想深、谋实”的原则,制定本规划。提出以带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未来产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面向2035年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重点

3、培育“3+2”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具体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智慧交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储能材料、航空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防腐材料17个重点方向,力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77目 录一、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主要原则8(三)发展目标9二、发展重点10(一)未来生产101.智能机器人102.增材制造

4、123.智能制造系统集成15(二)未来交通171.智能网联汽车172.通用航空203.智慧交通22(三)未来健康241.生命科学242.生物技术283.智能医疗31(四)未来信息技术331.人工智能332.工业互联网363.区块链39(五)未来材料421.储能材料422.航空材料443.半导体材料474.纳米材料495.防腐材料51三、重大工程53(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53(二)未来产业孵化工程55(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6(四)龙头企业引培工程57(五)金融资本扶持工程59(六)高水平国际合作工程60四、保障措施61(一)加强组织领导61(二)营造良好环境62(三)强化舆论引导63一、总体要

5、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带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未来产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围绕“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大路径,聚焦延伸、裂变、融合、渗透的产业发展模式,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强大动力。沈阳市未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二)主要原则。1.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发展理念统领未来产业发展,整合集

6、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升未来产业相关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努力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良性机制,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2.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口。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性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3.坚持把人才优先作为核心战略。实施“盛京人才计划”和“三引三回行动”,把高端人才

7、培育和引进摆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改革,培育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未来产业人才队伍。4.坚持把国际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优势资源,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市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争使我市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沈阳在全球未来产业中的话语权。(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未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和服务

8、,打造一批国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到2030年,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和重要增长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国内前茅,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国及东北亚主要市场,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初步具备国际引领作用。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网

9、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构建起较成熟的未来产业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形成一批国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军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二、

10、发展重点(一)未来生产。1.智能机器人(1)发展基础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等;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应用行业有汽车、电子、食品等,用途包括冲压、焊接、搬运、装配、分拣等。图1 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良好,拥有中科院沈自所、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资源,以及新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众拓机器人等69家骨干企业。(2)重点方向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工程机械、卫浴、集成电路装备、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和食品等行业需求,依托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11、、中科院沈自所、新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等单位,以“固强、补短、拓新”为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围绕创新链裂变式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搭建我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平台,加快构建包括创新资源、骨干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等在内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专栏1 智能机器人1、核心技术:机器人机构优化设计技术、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优化技术、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模块化设计、运动规划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感知技术、视觉快速识别与引导装配、视觉伺服、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工艺规划仿真与离线编程技术

12、、人机交互技术、云平台技术、机器人力控制技术等。2、重点产品与服务:智能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轻负载复合机器人,重负载复合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行为反馈”闭环工作流程的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重载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叉车搬运型移动机器人、非接触供电型AGV、智能巡检AGV、仓库移动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真空机械手系列产品、大气机械手系列产品、FPD洁净搬运机器人、大负载晶圆搬运机械手等洁净机器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关节位置、力矩、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灵巧手和具有快换功能的夹持器等末端执行器、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3)发

13、展路径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强化理论储备,重点开展包括云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在内的智能感知技术、认知技术以及自平衡技术研究,攻克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优化技术、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模块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积极探索基于跨模态的机器人记忆、推理、表达和自学习等人机交互系统。突破关键核心部件。依托中科院沈自所、新松机器人等单位,围绕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与执行器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机器人操作系统、控制器高精度与高可靠性技术、高精密减速器振动噪声抑制与疲劳性能分析技术、伺服系统高动态响应转矩控制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探测识别、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平台,突破智能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一批标志性产品。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推动智能机器人在汽车、航空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装备、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示范。2.增材制造(1)发展基础增材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有振镜、芯片、电子束枪、激光器等关键零部件,建模软件、控制软件等专用软件,以及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中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