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4463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doc(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2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师版)【讲01考点梳理】1古代中国的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完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仅岳麓版)。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金属冶炼业、制瓷业、纺织业、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城镇的繁荣)。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总体政策“重农抑商”;对外贸易政策演变;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及市场管理政策)。【讲02知识归纳】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A新人教版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

2、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B人民版“神农”的传说(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和地位)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农耕创造的实践。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

3、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C岳麓版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A新人教版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

4、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耧车是近代

5、条播机的雏形。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

6、土,耱用于平整土地)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B人民版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农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

7、具。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

8、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C岳麓版从耒耜到曲辕犁、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

9、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就是对当时使用简陋农具、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形象描述。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

10、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三)水利设施的完善A新人教版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与技术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

11、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同时,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B人民版大禹

12、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有关水利的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战国至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坎儿井)。治理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古代中国发明的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宋代使用水转翻车

1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C岳麓版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qu bi)、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坎儿井

14、起源于西汉时期。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四)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A新人教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演变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

15、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

16、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那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