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

上传人:文****6 文档编号:136544295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人们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您。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知识点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社会规律及其特点(1)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人们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的工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根本区别。社会规律正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人通

2、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地选择,从而创造历史。(2)社会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实现和体现。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与自然界不同,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社会规律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存在并实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3)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人们的实践活动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千差万别,在现象上表现为多样的偶然性而不重复;历史必然性即存在和实现于偶然性之中,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主要

3、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规律虽然有其特点,但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普遍性、重复性,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社会规律就是人们“社会行动的规律”,而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人的自觉活动就越自由,其作用就越大。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特别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为历史发展具体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和偶然性所左右,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探索、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不断夺取更大的胜利。(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

5、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时,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两者之间“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

6、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它是我们科学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它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在实践上,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7、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

8、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要利用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

9、之时,为它服务的上层建筑和它是基本适合的;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之时,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两者的矛盾运动也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变革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这一规律的

10、重大意义:在理论上,要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辩证原理,反对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唯心主义上层建筑决定论,也要反对忽视和否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机械决定论和自发论。在实践上,这一规律为观察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使我们能正确分析社会的经济同政治、思想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一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改革的根

11、本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效率,维护安定团结,激发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和环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更为根本。(2)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是其他一

12、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又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层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终根源、整个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一般进程具体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13、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生产力标准”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3)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

14、义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要反对历史多元论和历史相对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等等,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推动社会的发展,它们汇成作用和反作用、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综合力量。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归根到底,也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生和发挥作用的。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历史多元论认为,历史“是被多元地决定的东西&

15、rdquo;,人们的思想、知识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否认物质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坚持生产力标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1)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2)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3)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一切制度进步、优越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所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允许生产力以过去没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率。生产力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检验真理的客观实践标准的运用和深化,也是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的体现。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进步的锐利武器;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和尊重实践的重要的唯物史观根据;它是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锐利武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