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44127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 题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 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过程与方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 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国家为什

2、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改革开放发家路,敢创勤劳成富户。新开工厂如春笋,多少穷乡变富镇。城市变化成花园,农村建成生态村。富余劳力做劳工,外出经商成富农。摩托彩电伴音响,生活小康喜洋洋。改革开放日子红,几多家庭乐融融。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92:沿海经济开放带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目的优势意义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特区“特”在哪里?特区设立有什么意义?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示范、探索与窗口浦东开发的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带动长

3、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浦东开发的优势:经济和文化基础地理和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政府的开发政策小结经过30年的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散你对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何良策?(提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板书设计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海南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92:沿海经济开放带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990后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什么?【知识表解】经济特区创办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

4、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影响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

5、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时间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目的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6、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

7、、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B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C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

8、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

9、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讲述内容】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

10、际环境。2、国内方面:“”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11、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 能的。”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

12、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1)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3)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1)邓小平

13、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2)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2、特殊政策:

14、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合作探究】3: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4、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家可以参考课文P53所提供的数据。 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

15、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合作探究】4: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