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654332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9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研究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 神经内科 马欣,头痛,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80%CVT存在头痛。 CVT头痛机制:颅内压增高;窦壁肿胀或脑表面血液渗出致使硬脑膜上的痛觉纤维受刺激所致。 头痛起病形式:亚急性多见,可慢性或急性,有时很突然或呈发作性。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分类标准,与CVT有关的头痛应伴有以下临床表现之一:颅内压增高;抽搐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 概述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脑静脉系统组成 CVT 的病理生理特点 CVT的病因 CVT的临床表现 各种脑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 CVT的辅助检

2、查 CVT的诊断 CVT的治疗,概述,脑静脉,血栓形成,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血栓成份差异 静脉内可为红色血栓或混合性血栓 动脉内多为白色血栓。,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起病形式: 静脉血栓起 病形式多样,多呈渐进性, 动脉血栓常突然起病(sudden onset)。 临床症状: 头痛、癫痫的发生率在脑静脉血栓中高于动 脉性血栓。,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Stroke,脑静脉系统组成,脑静脉窦(硬脑膜窦) 脑静脉 (深静脉、浅静脉), 脑静脉窦 (Cerebral Venous Sinuses) 又称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 组成: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

3、 直窦、侧窦(横窦、乙状窦)、窦 汇。,脑静脉系统组成,A.上矢状窦 B. Galen 静脉 C.眼静脉 D. 面静脉 E. 海绵 窦 F. 下岩窦 G. 颈静脉 H. 乙状窦 I. 上岩窦 J. 橫窦 K.直窦 L. 下矢状窦,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眼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脑静脉系统组成,脑静脉系统组成,脑静脉(cerebral veins) 浅静脉组 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下静脉 深静脉组 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vein)。,脑静脉血回流受阻 血液淤积于静脉系统和毛细血

4、管内 局部脑组织肿胀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静脉性脑梗塞 出血 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吸收障碍 阻断蛛网膜颗粒吸收 脑脊液吸收障碍 颅内压增高,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病因基础 静脉内壁炎症反应或渗出:炎症等。 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衰等。 静脉血液流变学、血液成份改变:分娩、手 术等引起高凝状态。,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病因,病因分类 非感染性原因:严重脱水、消耗性疾病(恶液质、晚期癌症)、某些血液病(溶血性贫血、镰状细胞病、血小板增多症、抗凝血酶III缺乏等)、先天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创伤、手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热、休克、肾病综合症、酮症酸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和蛋白缺乏症等。 感染性原因:头面部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病因,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 48小时内,28%。 亚急性起病:48小时-30天,较常见,42%。 慢性起病: 病情进展超过30天,30%。,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