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54294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精选课件(公开PPT)(1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研究 樊舸主讲,前言,1、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2、讲解的框架 (1)中国劳动就业制度 (2)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3)劳动合同 (4)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 (5)工资 (6)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7)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 (8)社会保险 (9)劳动争议的处理,第一章 中国劳动就业及其制度变迁,一、劳动就业的涵义 1、概念 2、特点 (1)其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2)具有合法性 (3)具有有偿性 (4)具有自愿性(公民主观上有求职愿望),3、劳动就业权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 指公民享有的使自己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生产资料结合实现职业劳动的权利。 (2

2、)特征 A、权利实现要求的特殊性权利主体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义务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要以积极的行为促进和保障该权利的实现。 B、内容的特殊性是公民使自己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生产资料结合和取得劳动报酬两个权利的结合。 C、权利救济手段的特殊性国家虽是劳动就业权的相对义务主体,但不包揽公民就业。有就业愿望的公民不能就业时,只能申领失业救济金或社会救济金,不能以诉讼或仲裁向国家主张权利。,4、中国劳动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我国人口基数大,四流合一而形成就业的巨大压力(每年新增劳动力800多万、社会失业人员570多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多人

3、)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4)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日益明显。,3、失业的概念、类型,(1)概念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2)类型 A 摩擦性失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职业工作变换造成,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间有时间差,属正常失业) B 结构性失业(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岗位结构错位、失业与空岗并存) C 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 D 隐形失业(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 E 其他类型(如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自愿性失业),中国目前失业原因分析,1、劳

4、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2、历史的包袱(重点发展重工业,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极不发达)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改革使隐形失业显性化(数量型就业向效率型就业转化),二、新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沿革,分析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行政配置型就业模式(19491978) 1、在城镇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导向的政府统分统配就业模式(使用行政手段分配,如招工指标;以固定工的形式形成终生固定的劳动关系,如固定工制度,一次分配定终生,一旦端起铁饭碗终生依赖国家和企业。) 、在农村实行广泛的农村集体就业制度,3、计划就业制度的矛盾,(1)工业化与农业人口比重难以降低的矛盾(政府的主

5、要投资倾斜重工业,但没有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部门。) (2)经济发展与微观劳动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的矛盾(经济在产量指标指挥下运转,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 (3)充分就业与隐形失业的矛盾(重平等轻效率) 传统的用工形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企业和职工的自主选择权和劳动积极性,影响到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性。,(二)双轨制下的就业模式 (),其用工特点:保留了计划就业,但逐步扩大市场化就业范围。(双轨经济具有计划和市场的双重特点) 、城镇从破冰到攻坚 (1)破冰:首先,从特殊行业、苦累工种开始,即在矿山、建筑、装卸搬运行业招用农民轮换工和农民合同工。其次,国有企业1983年进行劳动合同制

6、试点。 (2)攻坚: 1986、10、1开始新招用的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逐步从统分统配的用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转化。年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但仍必须继续聘用传统体制下招用的国有企业职工。 (3)其他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自由聘用所需劳动者。 、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形成“民工潮”。,(三)劳动力资源市场导向新型就业模式(现在),、我国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指导下的新型就业模式 。 2、现状 (1)城镇现代企业制度使隐性失业显性化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城镇现代企业制度使隐性失业显性化,要注意速度问题和前提问题,已建立失业保

7、障机制,实行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及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方式: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土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 信息不灵造成盲目流动;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民工工资低;目前又出现了民工荒。 2、对策 (1)城市资源适当流向农村,推动流入地农村城市化。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市化。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良农村人力资本(改造传统农业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使农民向乡镇企业职工、个体户转变,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城镇居民转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1、社会因素: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

8、距太大。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用人单位选人挑剔,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及招聘歧视的存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而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袭,使得原本就已很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艰难,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2、学校因素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只求招生规模的扩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有关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指导等等很多问题也还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3、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的需要不匹配也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扎堆现象: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严重),大学生

9、应如何面对严峻就业形势,(1)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必然需要大批量人才。 其次,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组织、各类学校都越来越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大学生要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3)期望值要适度。,(4)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人才的划分的新标准: 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硕士生为应用性人才,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使专业对口的奢谈趋于淡化。(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硕士生,也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 (5)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

10、,乐观地看待求职失败。 (6)明确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一,要有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具备沟通的能力;第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三、劳动就业原则,、国家促进就业原则 (1)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各级政府对扩大就业承担直接责任,即采取各项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劳动就业市场化原则 、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原则(案例) 、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 5、 禁止使用童工原则(案例),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途径,未来20年,劳动力资源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政府应

11、采取有效政策实现合理充分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生产,节制生育。 、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扩大就业安置。 、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提高就业素质。 、采取多种方法分流富余人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公平就业与反对就业歧视,1、公平就业与就业歧视的含义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合法的目的和原因,基于种族、宗教、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态等原因,采取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给予优惠,其目的或作用在于取消或损害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2、法律救济直接提起诉讼。,3、就业歧视的构成,(1)就业歧视主体:可能是企业行为,也可能是政府

12、行为,或是职业中介机构行为。 (2)就业歧视行为:包括任何区别、排斥、限制。 (3)歧视的违法性:违反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立法。 (4)歧视后果:取消或损害平等(含机会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 (5)歧视领域:包括劳动者的各项权 (6)歧视原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 (7)歧视例外 A、旨在消除歧视的积极行为; B、基于工作的内在需求而采取的区别对待。,4、我国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1)性别歧视(案例) (2)农民工歧视实质是户籍歧视 (3)残疾歧视 禁止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

13、歧视残疾人。 (4)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歧视 (5)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案例,2008年5月,某化妆品公司招聘大学生。面试中根据应聘大学生的血型分组面试,最后录用的50余名学生基本为O型和A型血,其中20余名是女大学生。该公司与录用大学生签订了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满后,该公司觉得部分员工需延长试用期2个月,延长试用期的均为女大学生。其中杨某、李某等人十分气愤,认为自己在试用期表现良好,并不比男员工差,公司不能仅因自己是女性便给予不公平待遇。问:公司做法是否正确?,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A、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如:乙肝病原携带者和艾滋病病

14、毒感染者。 B、但出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规定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如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特殊群体就业的法律保障,1、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 2、退役军人就业法律保障 3、少数民族人员就业法律保障 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法律保障,五、目前我国劳动就业的方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就业 2、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 3、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 4、自谋职业 5、少量的国家安置就业(如对军队

15、转业干部、退出现役的志愿兵、城镇复员军人、烈士子女),六、就业服务,1、提供就业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要求政府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2、就业服务的内容 (1)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登记。 (2)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3)就业训练 (4)失业保险,七、职业介绍,1、职业介绍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就业服务措施之一。 2、职业介绍机构 (1)设立条件 (2)职业介绍机构的批准和登记 职业介绍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3、境外就业中介管理,八、就业援助,1、概念 2、就业困难人员的类型 (1)因身体状况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 (2)

16、因技能水平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 (3)因家庭因素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 (4)因失去土地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 (5)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3、就业援助的主要措施,(1)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 (2)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3)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 (4)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第二章 劳动法基本理论,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1、劳动 (1)劳动的一般概念、作用 劳动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劳动法中劳动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是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 (2)特点 A 主体特点:它是以职工或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而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不在此列。 B 目的特点:是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