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540669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8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薪酬管理)薪酬体系绪论(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出版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制”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热点词汇。转制的思路从此更加明确,即把除了政策性出版社和公益性出版社之外的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推向市场,转变为经营性企业,让市场来决定出版社的命运。转制后的出版企业,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对

2、文化建设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方针,提出了“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新的要求。出版单位改制后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套符合企业生存需要、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出版生产力提高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吸引、留住人才以及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成为现代出版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单位在人才的激励机制方面还比较落后。旧有的体制中,出版单位的激励机制注重的

3、是物质的激励,人事部门看重的是工资及福利的分配,薪金发放强调更多的是保障职能,而忽视了激励职能。同时,由于体制原因,职工的“铁饭碗”现象和干部能上不能下等问题难于彻底改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薪酬水平的差距比较小,职工的知识、能力和绩效与收入脱节,导致出版社出现人才流失,现有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因此,转制后的出版单位需要建立能够支撑其发展战略,既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又要有利于吸引外部引进人才,体现内、外部公平的激励机制,如何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企业文化以及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对我国出版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且十分重要的课题。二、研究文献综述目前,以

4、“出版企业的激励机制”为题的硕、博论文并不多见,相关的只有一篇我国出版社发行人员激励机制探讨 饶兴风:我国出版社发行人员激励机制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届企业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根据出版社发行人员的特点及其需要,提出应如何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姜海龙的文化出版企业转制中员工满意度研究与本文高度相关,但是其以X省出版集团为例,通过定量分析的形式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对正在转制中的文化出版企业员工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在转制过程中对工作整体满意度相对较高,尤其在工作性质、领导、组织气氛、用人情况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在绩效考评、企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和员工个人发展方面满意

5、度较低。 姜海龙:文化出版企业转制中员工满意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7届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与此相近的还有中国产业化背景下的人才发展分析 普娜:中国产业化背景下的人才发展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企业管理硕士毕业论文。1. 关于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李阳撰写的出版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李阳:出版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编辑之友2006年第2期。一文认为对人性特征的正确把握是构建出版企业“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逻辑起点;出版业传统激励机制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人”的因素。提到“用人”、“育人”、“留人”的还有蔡卫红的出版社人本管理方法的实施 蔡卫红:出版社人本管理方法

6、的实施,大学出版2006年第3期。、王士臣的出版社两种体制并存下的人事管理探索 王士臣:出版社两种体制并存下的人事管理探索,大学出版2006年第3期。郭爱民在知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郭爱民:知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编辑之友2004年第2期。中提到社领导只有真正了解各人的长处和优势,并创造条件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本社的人力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价值。林全的试论出版管理中的有效果激励 林全:试论出版管理中的有效果激励,科技与出版2003年第6期。高度概括了激励的几种方式:激励分为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及竞争性激励,虽然文章发表的日期稍久,但可引发一定的思考。刘娴

7、庆的试析出版企业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 刘娴庆:试析出版企业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第4期。从管理学中激励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出版业实际,就出版企业激励机制的可行性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尚属首例,文章还提出了企业在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常风的激励:一个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常风:激励:一个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出版2003年11期。是在还认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期权激励尚未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出版业不宜贸然引入这一激励机制。因此,建立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2. 关于转制背景下出版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吴一新的对我国出版

8、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吴一新:对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10期。指出,出版社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转制与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改制与职工的长远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只有保证这些,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事业改制为企业,必然会出现员工个人利益矛盾的问题。应让员工在思想上明确改制的必然性,在改制过程中落实各项政策,人员安置、身份属性的确定,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文章强调要从战略的角度强化出版人力资源管理,并借助体制改革的契机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强化薪酬的激励职能。齐爱平的关于国有事业出版单位转企的支付成本的思考 齐爱平:关于国

9、有事业出版单位转企的支付成本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一文非常实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了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张煦的高校出版体制转型时期的出版社激励机制初探 张煦:高校出版体制转型时期的出版社激励机制初探,大学出版2007年第3期。中将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分配成四个层次,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关键激励因素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黄敏的转制与以人为本 黄敏:转制与以人为本,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7期。中提到,转制后出版企业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也要随之改进,从根本上进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知识密集型的出版企业来说,不仅要用物质激励员工,并且要用精神感召、激励员工,着重建设相应的企业文化。随着“

10、转制”提法的进一步明了,改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进一步明晰,如王建辉的关于出版企业三个问题的思考 王建辉:关于出版企业三个问题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7期。提出出版人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出版社人员流动不出去、收入只能增不能降、福利中不合理的“大锅饭”多。在转制过程中,要注意设置薪酬过渡期。转企后,人员的身份由“事业人”转为“企业人”,并从根本上由“国家人”转为“社会人”,而改革涉及到薪酬才有真正的变革意义。卢培钊、沈伟东的转企背景下编辑用工制度的改革 卢培钊、沈伟东:转企背景下编辑用工制度的改革,中国编辑2004年第7期。认为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编辑的用工制度将按照企业用工制度的要求进

11、一步变革。打破原有的僵化的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事业编制”,是出版社编辑用工制度改革的必然,并以广西师大出版社为例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3.关于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关于如何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文章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陈伟在从转制看我国出版业内部治理问题 陈伟:从转制看我国出版业内部治理问题,大学出版2007年第1期。中着重介绍了现阶段出版企业内部治理中存在的缺陷,如出版社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产权关系不明晰、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非常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就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逐步建立起与企业化运作相适应的治理模式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12、。朱静雯、孙珏合著的出版发行集团体制改革与微观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朱静雯、孙珏:出版发行集团体制改革与微观运行机制研究综述,出版科学2006年第6期。认为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都是转企改制中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了概念的界定和梳理。相关的还有于凤珍的加强内部控制出版社转制后的当务之急 于凤珍:加强内部控制出版社转制后的当务之急,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10期。等。4关于产权及产权人格化。万胜的出版产权改革应善待人力资本 万胜:出版产权改革应善待人力资本,出版参考2005年第36期。中提出分享产权是人力资本的必然要求。该文认为人力资本的收益不应该只有工

13、资(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产权。其撰写的人力资本与出版产权改革 万胜:人力资本与出版产权改革,编辑之友2006年第1期。同时认为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价值最持久和最根本的激励。不能单纯一律搞社长、经理等管理层“内部人”持股。林涛的出版业产权改革进入新阶段 林涛:出版业产权改革进入新阶段,出版参考2004年第9期。明确提出出版企业的产权要做到四个明晰:国家和出版单位之间的产权明晰、出版单位各物质投资者的产权明晰、出版单位各物质投资者与出版的单位员工之间的产权明晰以及出版单位内部员工之间的产权关系明晰。该文从高度概括了如何保证这四个产权概念的明晰,可谓高屋建瓴。前两者之间的产权明晰应当通过国家相

14、应的法律、法规和出版单位合理的投资分配方案来保证。后两者之间的产权明晰,要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行为的动态性,通过当事人的平等博弈来确定,也可以通过股权、债权、物权等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来明晰产权,提高内部资产的运作效率。5.关于薪酬。段海风的出版社薪酬制度考察 段海风:出版社薪酬制度考察,出版参考2004年7月上旬刊。一文,介绍现有阶段我国出版社的几种薪酬形式:工资制、年薪制、利润提成制、利润上缴制、股权分配置、工分制。段的另一篇文章我国出版社薪酬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段海风:我国出版社薪酬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出版参考2004年7月下旬刊。认为我国出版业存在薪酬整体水平较低、过于重视身份的差别待遇(

15、资历和编制)、过分重视平衡分配和物质刺激及薪酬制度不透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虽然文章距今已有一段时间,但其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目前的出版单位内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该文贴近实际的论述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付天华在出版社工资改革制度探索 付天华:出版社工资改革制度探索,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7期。一文中梳理了现行的出版社工资制度,指出所有制缺位,缺乏内部公平和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思路,文章既与实际联系密切,又有理论式的探讨。路建宏的工资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建立的思考与探索 路建宏:工资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建立的思考与探索,新闻出版交流2000年第3期。可谓是改革的先锋派,眼光长远,较早提出了“年薪制”是出版社激励机制建立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文章较早,只能囿于对事业体制下薪酬制度的梳理。王听讲的图书编辑室的考核与薪酬探讨 王听讲:图书编辑室的考核与薪酬探讨,科技与出版2005年第6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探讨了绩效与薪酬的关系,对于薪酬的量化分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6.关于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问题。赖德胜的树立科学的出版发展观 赖德胜:树立科学的出版发展观,出版参考2004年第7期。将人的因素概括为科学的出版发展观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