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54040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成本管理)粘性成本研究_(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成本粘性研究1.1成本粘性相关理论1.1.1成本形态假设1、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对称性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 即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 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也与减少额相等。这是传统的、理想化的观点。解释:多数管理会计教材认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可简单化为: 业务量增加1%, 成本相应的增加1% ; 相反, 业务量减少1%成本也减少1% 。根据成本变动与业务量水平的关系,可以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性态模型(y=a+bx)中,a被视为固定成本,bx被

2、视为变动成本,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按某一比例增加;当业务量减少时,成本按同一比例减少。缺陷: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条例、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技术优势、不同企业家精神以及各种随机因素, 它们都是导致不同成本的因素。管理会计产生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生产的理想化描述,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例如, 经理层有时会出于各种考虑而有意识地对成本加以管理, 使成本的变化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不能随业务量的增减调整成本。对于已经发生的成本, 有些成本具有不可调整性, 即使有些成本可以调整, 其调整本身也要发生大量的成本。这些主观因素和

3、客观因素确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影响着成本。2、成本粘性(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 对传统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现代研究发现,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国外已有文献提出业务量的增加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时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 也就是说, 业务量等额增减变化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 即存在着成本粘性。这与传统的成本模型中假设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同幅度的增减变动有着明显的差异。成本性态的非对称性研究,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成本粘性研究, 是在近十多年来才提出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对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的假设提出了挑战。1.1.2成本粘性的基本理论1、成本粘性的界定目前

4、国内外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概念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即他们在对实证研究所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业务量上升1%时成本上升0.9%,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仅下降0.7%,由此解释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就产生了成本的“粘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地讲,所谓的成本粘性就是指当业务量发生等额增减变动时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即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2、成本粘性的特征。(1)反转性。在单一期间所研究的成本粘性反映的是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维持多余的资源所发生的成本。当研究的期间扩大到多个时,更多完整的调整周期发生了,经过更长的调整间隔时间,管理者在确认需求变化的

5、持久性时将会更有把握,并且相对于维持多余的资源成本,调整所发生的成本将会变得相对更小。因此,当所研究的区间变长时,成本粘性很有可能会变得不是很显著。由此得出成本粘性的一个特征:随着研究区间得拉长,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在以后期间将会发生反转。(2)反向性。成本的粘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情况。当业务量变化较小时企业可以用现有资源应对,但是较大的业务量变动将促使管理者改变成本结构,进而改变企业总成本的方向当管理者增加成本并提高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增加时,总成本是增加的;而当管理者减少成本并缩减企业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减少时,总成本是减少的。较大的业务量的变动

6、将会引起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促使他们改变成本的结构并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从而使成本的粘性程度降低。由此我们得出成本粘性的又一特征:当业务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的反向性。1.2 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1.2.1国内相关研究介绍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始于2004年孙铮和刘浩发表于经济研究上的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一文,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国内鲜有相关的文献, 目前只有一些关于企业费用( 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粘性研究的文献。孙铮和刘浩同志( 2004) 指出, 费用粘性是指当费用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其边际变化率在不同的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不对称性。通过对1995

7、年12月前上市的292家公司从1994年至2001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增长1%,费用增长0.5597%;销售收入减少1%,费用只降低0.0578%,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通过对我国927家A股上市公司的2001年至2005年的数据测试发现营业收入增加1%时,营业成本增加1.0375%;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减少0.9093%,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边喜春同志( 2005) 认为, 企业成本中费用是一个特殊成本, 存在着成本费用粘性问题。(所谓成本费用粘性, 是指当企业业务量增加时, 成本边际变化量也随着增加, 而

8、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 成本边际变化量在业务变化方向上存在着不对称性。)曹小雪等(2009)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2001 2006年年度财务数据分析后得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并且存在行业差异。1.2.2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成本粘性的研究明显早于国内,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 研究也更深入。1、早期研究Banker等(1993)在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发现,其费用增减并不与收入同比例变动且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关。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研究一组医院的样本后,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因进行回归时出现粘性,提出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关系,但没有找到这种粘性的证

9、据。可以看出,此阶段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单一行业的小样本数据,仅仅是在不同行业研究中发现了存在成本粘性的可能,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来证明其确实存在,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也没有被提出来。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对于成本粘性的提出以及对成本粘性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2、成本粘性的演变历程(1)费用粘性的提出。Anderson 等(2001)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存在费用粘性。2003年Mark C.Anderson,RajivD.Banker和Suryan.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2003)又从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开发的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了19

10、79年至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年度数据,得到64663个观测样本,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costs)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0.35%,从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的确具有不对称性,即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Cooper 和Kaplan( 1998) 认为, 许多关于管理者考虑事项的假设被发展用来解释成本粘性问题, 成本粘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无论管理者是解除还是重新签订原来的资源供应合同, 都会发生成本。在产品需求下降时, 管理者通常维持原有的资源供应状况而不愿意马上采取行动, 花费费用去

11、改变现有成本状况。这样, 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当公司收入下降时, 成本并不成比例下降。(2)成本粘性概念的正式提出。Chandra Subramaniam和MarciaL.Weidenmier在ABJ(2003)的研究基础上将销售成本加入到销售、管理费用中,并将其称之为总成本,从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1979年至2000年在美国上市的9592家公司,最终得到82118个观测样本,在对全样本进行检验时,发现管理费用、销售成本以及总成本都呈现出粘性特征。其中,企业销售收入每增加1%,总费用增加0.93%;而当销售收入每减少1%,总费用仅减少0.85%。Anderson(

12、 2003) 和Subramaniam、Weidenmier( 2003) 发现, 经济环境和公司的特征对成本粘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Balakrishnan 等( 2004) 发现, 成本粘性受生产能力的制约。如果一个企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最大, 那么这个企业相对的成本粘性就大。因为这类企业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的幅度更大, 当业务量减少时, 成本减少的幅度相对就更小, 因而粘性就更大。Kenneth Calleja、Michael Steliaros 和Dylan C.Thomas( 2006) 对成本粘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比较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的成本粘性的差异。研究发现, 成

13、本确实存在着粘性。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3 500 家公司的1988 2004 年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 营业成本相对于收入有粘性: 收入增加1%, 营业成本平均增加0.97%; 收入下降1%, 营业成本平均只下降0.91%。国家之间的成本粘性水平也存在着差异。由于管理监督体制和公司控制体制不同, 美、英公司的成本粘性明显比法、德公司的小。另外,Hirai and Shiiba采用与Anderson等同样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日本公司的样本数据,结果显示日本的企业也出现了与之相似的成本粘性特征。以上研究将研究对象由费用扩充至总成本,研究结果证明总成本同样存在粘性,从而奠定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提出

14、的基础。1.3成本粘性成因研究1.3.1 国外研究综述Banker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经验研究做了一个总结,他们把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调整成本(Adjustment Costs) 、管理者乐观预期(Optimism)以及代理问题三个方面。1、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成本调整延迟理论”)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观点认为,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产生是管理者对各种资源投入承诺(Commitment)的结果,管理者在做这些决策时会深思熟虑,因为当管理者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这些承诺资源时,企业会产生调整成本。例如当企业要减少人力资源时,企业必须给被解雇的员工支付遣散费,同时可能降低剩余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降低

15、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而当企业必须增加人力资源时,企业要承担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同样地,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比如机器设备而言,企业在减少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处置成本,在增加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运输和安装成本。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成本费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以及预期未来业务量的变化。由于企业向下调整(即减少)承诺资源的成本要高于企业向上调整 ( 即增加)承诺资源的成本(Jara-millo etal1993;Pfann和Palm,1993,1997),因此,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企业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要低于业务量上升时

16、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由此形成了成本(费用)随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即所谓的成本粘性。ABJ(2003)、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Banker和Chen(2006a)等学者分别从资源类型、业务量变动幅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特征等方面支持了调整成本观点。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 SGA 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与此同时,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与那些依赖购买原材料和劳务的企业相比,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减少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要更高( Stickney 和 Brown,1999),因此,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SGA的粘性要更强。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认为,对于销售额的小幅变动,企业的调整成本比较低,这时企业可能不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