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长亭送别》导学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38506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长亭送别》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长亭送别》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长亭送别》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长亭送别》导学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长亭送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前置性补偿:1、关于元曲和元曲四大家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2、王实甫和西厢记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

2、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二、形成性检测:1、理清全文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

3、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

4、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三、后续性矫正:教师自定第二课时一、前置性补偿:字词二、形成性检测: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

5、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6、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7、【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8、【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9、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三、后续性矫正:教师自定2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