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

上传人:lili****2007 文档编号:136537811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20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5)(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选聘(pn)挚友鞠躬尽瘁(cu)截然不同B秩序(zh) 薪金 气冲斗牛(du) 锋芒毕露C迭起(di) 疙瘩 锲而不舍(q) 历尽心血D调羹(n) 硕果 鲜为人知(xin) 慷慨淋漓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中华民族是_的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_“礼治”,将礼义廉耻作为_之本。礼节、礼貌、礼仪不仅_了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而且还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

2、家的风土人情、诚信程度和对外形象。A举世闻名倡导立国反映B家喻户晓 提倡 兴国 反映C闻名遐迩 倡议 治国 反应D驰名中外 提倡 立国 反应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B“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共建合作平台。D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他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生书法比赛。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

3、,还是雪珠儿。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尤 炜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

4、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底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

5、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

6、“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底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辞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

7、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底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

8、“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C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

9、发展。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论述。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先生有孝行。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元之末年,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时先生藏谷甚富

10、,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于是所施利益多矣。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中:符合B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 意:情趣C其毋苟自为利 毋:不要、不可D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 没:通“殁”,死去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夫 施 于 人 而 使 其 心 愧 耻 为 辱

11、 犹 不 施 也A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B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C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D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乐善好施,但不愿凭借此出名。B先生每次施舍、接济别人,都要让受施者感觉到这是他们理应得到的。C后来,饥民们当初种植的树长成大树,先生又告诫子孙,把这些长大的树捐给需要的人。D元末年间饥民难以为继,正好先生缺乏种树的人手,于是以谷物充抵种树的工钱。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10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12、_12填空。(6分,每空2分)(1)士别三日,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2)独坐幽篁里,_。(王维竹里馆)(3)谁家玉笛暗飞声,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梅兰芳的手米丽宏梅兰芳,这个名字,似有植物香气;而放到京剧艺术里,这三个字在口,又分明是浩渺的湖,深邃广大。舞台上,“她”的眼波万般含蓄,“她”的身段万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醇又高又亮;“她”的手,一抹,一挑,复一指,便是那如歌如魅的妖娆。“她”却是一个风骨宛然的爷们儿。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他和他的艺术,似乎一夜间弥合了东西文化的鸿沟,一票难求。他不得不在美国国家剧院加演三个

13、星期。五年后,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再次载誉国际。赞美之辞,很多为梅兰芳的一双手而发。美国戏剧评论家对梅兰芳的种种手势津津乐道,惊呼是“醉人的美”。西方人之所以惊艳,一则是因为他们初次接触中国戏剧之美,京剧表演以细腻的手势表示角色的种种心情变化,每个微妙的动作都有着精细的规定。二则是,梅兰芳确实拥有一双灵动的手,其臂之一屈一伸,手之一动一指,活灵活现,再现了艺术的内蕴。为让京剧的手“活”起来,梅兰芳买来兰花,观察兰花的形态,反复研磨,设计出49种“兰花指”;他还从龙门石窟和太原晋祠仕女塑像汲取灵感,创造出风华绝代的梅派手势,计53种。这些手势,极富古典意蕴与艺术想象,如雨润、醉红、含香、映水、掬云

14、、滴露、陨霜每种名称所代表的含义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剧情与场合。手势表演,仅仅是京剧舞台艺术中小小的一项。梅兰芳的创新,改变了“抱肚子”青衣一味唱的舞台单调。舞台上的梅兰芳,从头到脚到指尖儿,一身都是戏。内行人说,那是一个“角儿”的大格局。这不仅仅是依靠苦练、勤奋得来,它是用学识阅历涵养和情怀做底子,撑持起来的。只要不演出,梅兰芳就会邀文伴画友到自己书房,谈诗论道,琢磨书画。他向诗人罗瘿公学辞赋,向齐白石、徐悲鸿学画画。诗词、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武术,都拿来在业余修习。不为谋生,不为获利;但无用之用,恰是一份润泽,将一门国粹艺术滋养到臻于至境,给人高妙的精神享受。梅兰芳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天才也罢,苦学也罢,或许,真的不算什么。天赋,干脆就是灵魂里那一份不辍的坚持。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13阅读全文,概括梅兰芳成为京剧艺术里“浩渺的湖”的原因。(6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