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53728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10.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消防知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一般单位使用)(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 写 说 明近年来,“小火亡人”火灾事故多发、频发,究其火灾发生原因主要是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消防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日常排除火灾隐患的能力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消防设施配置、设置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消防安全管理人、责任人、员工缺乏消防知识。针对社会单位火灾自防能力薄弱的特点,特制订社会单位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旨在提升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社会单位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坚决杜绝“小火亡人”火灾事故的发生。编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火灾基本知识、消防标识化管理、消防安

2、全制度、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及其标准、记录表格等内容进行介绍和规范统一,供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使用和参考。本指导手册由林永义进行收集、整理、编写,由李孝琼、范泽飞审定,使用过程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目 录第一章 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4一、燃烧的定义4二、燃烧的条件4三、燃烧充分条件7第二节 燃烧类型8一、着火8二、自燃9三、闪燃10四、爆炸及爆炸极限10第三节 燃烧产物12一、燃烧产物的涵义和分类12(一)燃烧产物的涵义12(二)燃烧产物的分类12二、物质的燃烧产物121、单质的燃烧产物13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13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134、

3、木材的燃烧产物13三、烟气13(一)烟气的涵义14(二)烟气的产生14(三)烟气的危害性14四、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的影响15(一)有利方面16(二)不利方面17第四节火灾18一、火灾的定义及分类18(一)火灾的定义及危害18(二)火灾分类19二、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201、火灾初期阶段202、火灾发展阶段213、火灾燃烧猛烈阶段214、火灾熄灭阶段21三、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22(一)火灾在水平方向的蔓延22(二)火灾通过竖井蔓延22(三)火灾通过空调系统管道蔓延23四、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23(一)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24(二)爆炸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5(三)建筑耐火等级对

4、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6(四)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6五、引发火灾的“三十个一”26第五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27一、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27二、防火与灭火的基本方法27(一)防火基本方法271、控制可燃物272、隔绝空气273、消除着火源284、阻止火势蔓延28(二)灭火基本方法281、冷却法282、窒息法283、隔离法294、化学抑制法29第二章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识化常见消防标识设置要求:29第三章 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一、相关术语和界定范围38二、消防安全管理39三、防火安全和消防设施43四、防火检查47第四章 消防安全制度一、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49二、防火巡查、检

5、查制度49三、消防控制中心管理制度50四、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50五、火灾隐患整改制度51六、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52七、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制度53八、义务消防队组织管理制度53九、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54十、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制度54第五章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第一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55一、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55(一)火灾隐患的定义和特点55(二)常见的火灾隐患56(三)火灾隐患防范措施56(一)员工岗位防火自查56(二)防火巡查57(三) 防火检查:57二、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57三、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59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6、60第二节 灭火、疏散逃生基本技能61一、初起火灾的扑救61(一)扑救初起火灾的常用方法61(二)不能使用水灭火剂扑救的火灾62二、火场疏散、逃生63(一)如何防止烟气中毒窒息63(二)火场逃生“十要诀”63(三)火场逃生方法64第三节 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66第四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67附件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验收标准67附件二:消防安全“三项报告”备案67附件三:防火巡查记录67附件四:防火检查记录67附件五:消防宣传、培训、演练记录68附件六:消防控制室五类记录表68第一章 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

7、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二、燃烧的条件我们从燃烧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1、可燃物(1)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2)可燃物的类型。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若按其物理状态分类,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可燃物。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氧化剂)中燃烧的固体物质或分解自燃、遇

8、水燃烧或爆炸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固体可燃物。常见固体可燃物可燃固体类型物质名称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电石,碳化铝,金属钾、钠、锂,氢化钠,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赛璐珞棉,黄磷易燃固体硫磺,镁粉、樟脑、生松香可燃固体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纸张、棉、毛、丝麻及其织物,谷物,面粉,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竹、木及其制品,中药材,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都称为可燃液体。常见的可燃液体:己烷,苯,甲醇,乙醇,乙醚,醋酸甲酯,汽油,丙酮,丙烯,酒精浓度为38度及以上的白酒,动物油,植物油,沥青

9、,蜡,润滑油,机油,柴油等。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 ,都称为可燃气体。常见的可燃气体:氢、甲烷、水煤气、液化石油气、乙烯、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此外,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燃烧。如: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燃烧;赤热的铜能在纯氯中发生剧烈燃烧;铁、铝本身不燃,但把铁、铝粉碎成粉末,不但能燃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发生爆炸。2、助燃物能帮助或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也称助燃物)。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含有大约的氧,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以游离的氧作为氧化剂,这种燃烧是最普遍的。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

10、氧化剂,如氯、氟、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此外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一旦受热后,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外部氧化剂(空气) 就可发生燃烧。3、引火源凡是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1)明火:如炉灶火、火柴火、蜡烛火等。(2)高温物体:如点燃的烟头、发热的白炽灯、汽车排气管、暖气管等。(3)化学热能:经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热能。如燃烧生成的热,某些有机物发热自燃,化合物分解放出热等。(4)电热能:如各种电热器具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火花、雷击放电产生的热

11、等。(5)机械热能:由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6)生物能: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酵发热等。(7)光能和核能:由光能转变为热能,如日光聚焦等。(8)核能:如分裂产生的热。三、燃烧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发生燃烧还应有量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可见,三要素彼此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发生质变。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如果在空气中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数量不足,虽然有助燃物和引火源,燃烧也不一定发生。如氢气的浓度低于4%时,不能燃烧;在室温20的相同条件下,用火柴去点燃汽油和煤油时,汽油能够立即燃烧,而柴油不燃。这主

12、要是因为汽油易挥发,达到了发生燃烧的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在一般场所中,要使可燃物燃烧,就必须有足够的空气,否则,可燃物就不能点燃,或者已经燃烧的也要熄灭。例如,将点燃的酒精灯用玻璃罩罩起来,使空气不能进入,酒精灯就会自动熄灭。空气中氧含量为21%,因而一般可燃物都能在常温常压的空气中燃烧。3、一定的点火能量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所需引火源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即引燃温度,低于这一能量,燃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引燃温度各不相同。4、相互作用燃烧不仅需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而且还必须使燃烧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

13、。否则,燃烧也不能发生。例如在办公室有桌、椅、门、窗帘等可燃物,有充满空间的空气,有火源(电源),存在燃烧的基本要素,可并没有发生燃烧现象,这就是因为这些条件没有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缘故。第二节 燃烧类型燃烧按可燃物物质着火方式分,主要有着火、自燃、闪燃、爆炸四种类型。一、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可燃物质开始发生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或燃点,以“”表示。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物质的燃点越低,则

14、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二、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靠自身发热或受热并蓄热使温度不断上升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受热自燃在没有明火作用而靠外界加热引起的燃烧现象。(接触灼热物体、直接加热、摩擦生热、化学热效应、辐射热的作用、高压压缩。)本身自燃是物体本身在没有外来热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内部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产生热而自燃的(植物产品、油脂、煤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产生燃烧。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超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三、闪燃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从消防角度来说,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