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52981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发型1型糖尿病讲义教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发性1型糖尿病,张冬梅 周智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洪茜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1型糖尿病的分类,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诊断办法,1型糖尿病被分为两类 自身免疫性(即1型糖尿病) 特发性(,即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 (即1型糖尿病),是以免疫性胰导炎和选择性胰导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 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青春期及40岁) 血中各种胰导自身抗体较多阳性 终生需要胰岛素治疗 非肥胖者多见 可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Graves病、桥本病等,历史回顾,1987年,Winter首次描述了在美国黑人

2、中存在的一种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某些特征的糖尿病 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前,体型大多肥胖、常有家族史;起病急,发病时常有自发的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在起病数月或几年后,可不需或停用胰岛素治疗,也无明显的多尿、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不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 对该组病例进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及分型发现,其均为阴性,提示绝大多数可能为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历史回顾,Winter等称其为“非典型糖尿病”(atypical diabetes mellitus,) 1994年,Banerji等报道在纽约的美国黑人中,也存在类似上述临床特征的病例,该组病

3、例发病年龄较大, 3或4的频率增加,并称之为“糖尿病”。 不同作者分别在日本人、非洲人、以色列人、中国香港人和美国土著人中报道了类似病例,并有人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称之为“起病的” 或“起病的肥胖糖尿病”,历史回顾,2000年, Imagawa等报道了一组日本人表现为暴发起病,高血糖症状出现几天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血清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伴胰酶增高,认为其为新型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继之提出特发性1型糖尿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存在暴发型和非暴发型.,患病情况,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确切患病情况尚不清楚,在黑种人中患病率似要高于白种人。 大多数报道均显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男女比例可高达75

4、原因尚不清楚。 发病年龄各家报道不一,年龄0.259岁不等,并未显现发病年龄高峰。,病因学研究,目前病因尚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美国黑人与基因(葡萄糖激酶,2基因) 和 1基因(肝细胞核因子1,3基因)的错义突变、线粒体基因3308点突变有关,但均为小样本研究或个例报道。,病因学研究,第一种表现为胰岛炎,即胰岛有8+淋巴细胞浸润,在胰岛细胞表面有 类分子的过度表达,此为1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 第二种表现为没有胰岛炎表现,但在胰腺的外分泌腺存在淋巴细胞浸润,在起病时,胰岛细胞几乎完全丧失,此即为暴发起病伴胰酶增高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 第三种表现为既无胰岛炎,也无胰腺外分泌腺的淋巴细胞浸润

5、,起病情况与1型糖尿病相同,但无自身免疫的证据,此为非暴发型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第一种表现为肥胖、急性起病、发病时呈典型1型糖尿病的特征。但是,随病程进展,无需胰岛素治疗,而表现出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大多数在起病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没有明显的诱因 第二种在起病时,其临床表现与典型1型并无不同,但缺乏自身免疫证据。此类特发性1型糖尿病与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无肥胖,尽管他们的血糖可能较容易控制,所需胰岛素量可能较1型糖尿病少,但他们仍需要胰岛素治疗。,临床表现,第三种即为暴发起病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表现为:(1)成人起病,年龄2557岁;(2)发病急,高血糖症状出现数天(平

6、均4天)就发生酮症酸中毒,治疗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大;(3)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1)略高于正常或正常,反映高血糖发生时间短;(4)血清淀粉酶、弹性蛋白酶水平高;(5)尿中肽水平极低。,诊断,发病急,多在4天左右出现高血糖或DKA HbA1c水平相对较低35岁,胰导自身抗体阳性,早期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发病缓慢,35可无症状,血糖相对1型糖尿病为低 出现DKA需胰岛素治疗为期短暂 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多增高伴有胰岛素抵抗 绝大多数患者肥胖,腰臀比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 家族遗传史阳性率高达80 高血压高血脂多见,线粒体DM,发病年龄11-81岁,母系遗传,伴轻至中度耳聋,无酮症倾向 多数不胖,但细

7、胞功能降低,自身抗体阴性 病初可不用胰岛素治疗而误诊为2型糖尿病 基因突变多见于tRNALeu3243,近年来又有新的基因点突变报道,MODY,发病率低,发病年龄25岁,多数不胖,且细胞功能降低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有三代或三代以上家族发病史 无酮症倾向,至少5年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目前已发现6型基因突变,依次为肝细胞核因子(HNF)-4,葡萄糖激酶(GCK),肝细胞核因子(HNF)-1,胰岛素启动因子(IPF)1,肝细胞核因子(HNF)-1,神经源性分化因子1.,治疗,发病初期呈 DKA或高血糖时用胰岛素治疗, 同时应进行饮食控制尽早使体重下降 病情好转后胰岛素用量可渐减以致停用并加强体育锻炼 病情稳定后可通过控制饮食及加强锻炼来控制血糖,必要时加用降糖药 远期疗效以胰岛素为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