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6528235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人才发展计划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 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荆州的振兴,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根据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人才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时期人才发展概况“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 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开发高技能人才 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XX年底,全市现统计口径内人才总量达到 135333人,比20XX年同比口径增长 6% 其

2、中国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由20XX年的79053人增长到86282人,增幅达9%2、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一是文化结构逐步改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九五”末高出近27个百分点。二是年龄结构得到改善。专业技术人 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有万人,占总数的73 %。三是能力结构更加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中级人才构成比由 20XX年的52%上升到现在的58%四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市级以上各类专家已达 338人,培养和引进博士 129名。3、人才分布结构日趋合理。党政机关人才数量得到有 效控制,由“九五”期末的 20XX1人减少至18927人;事业 单位人才数量稳中有增;

3、国有经济组织中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它社会组织人才队伍逐年壮大;农村 实用型人才数量增长迅速。4、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下发了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共 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意 见等政策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办法和 措施,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5、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和 全局的高度,把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到了突出地位, 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

4、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 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总的看来,“十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 的成效,为“十一五”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十一五”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不适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动和分流加快,尤其是国有企业人才大幅减少。 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市国有企业人才总量从“九五”末的万人 减到“十五”末的2万人左右。二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合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人才拥有量偏低;一、二、三产业人才 比为2: 10: 88,人才过度集中在第三产业,企业经营管理 人才太少,且知名企业家奇缺;卫生、教育行业人才占专业 技

5、术人才的70%以上,而农技、科研人才则只占2%和%三是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总的态势是,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机关事业 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 单功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社科类人才多,自然科学类 人才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第三 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明显不足。四是当前仍有少数地方和 单位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 不够,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用人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 体地位不够突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与机制有待 进一步完善。二、“十一五”时期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总

6、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 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 局,以扩大人才队伍总量为基础,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 点,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人才工作机制 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布 局结构日趋合理的人才队伍, 为加快推进“工业兴市”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荆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基本原则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坚 持党委统一领导,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7、、尊重人 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2、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结构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布局, 促进各类型、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3、坚持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人才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 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实现人才高效开发。4、坚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 设相结合的原则。以三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 以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要组 成部分,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以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 指导原则

8、,围绕“工业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 谐荆州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步健全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 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一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 质人才队伍。到 20XX年,全市现统计口径内人才总量达到 15万人左右,增长%全统计口径人才总量力争达到 24万人 以上,占人口总量的 以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分 布比例由目前的 2: 10: 88调整到3: 18: 79左右;工程技 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要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加,某些重 点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技能人才和 农村实用人才成倍增长;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作用更加 明显,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9、人才管理体 制,使我市的人才队伍总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主要量化目标:1、公务员队伍数量维持万人左右,保持基本稳定。结 合贯彻公务员法,逐步实现人岗对应,总数控制在编制 数以内。2、现统计口径内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万人左右,比“十五”末增长 左右。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 才数量因统计口径变更新增 15000人左右。3、 现统计口径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7000人左右, 年增长6%左右。“ 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4、 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人才保有量3万人左右,比“十 五”末净增2万人。5、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 11万人左右,比“十五”末净 增2万人。主要任务1、高层次专业技术人

10、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产业自主 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 点基地,培养造就和引进 100名左右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400名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人才。采 取激励措施,稳定现有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工业兴市”战略,重点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骨干企业高层次经营 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1000名左右高素质企业家。大力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第 三产业前沿行业急需的人才。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机电制造 业、纺织加工业、生物制药业、精细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 等优势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和

11、高新技术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高技能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职业技术学 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和培训基地的作用,培 养20XX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汽车维修与服务、建筑 工程技术、化学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紧缺人才。4、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的 配套建设,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建设一支适应需求、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新培养20XX0名左右农村实用型人才。重点抓好种养加能手、科技能人、经 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四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12、5、现代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 保险、信息、贸易、法律、宣传文化、社会中介服务、旅游 等方面的人才。三、“十一五”时期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事人才管理体制1、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对公务员队伍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进口”关。探索建立以业 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公务员考核评 价体系,加大公务员的竞争上岗、轮岗力度,增强公务员队 伍活力。深化领导职位任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科学化、 民主化、法制化为目标的领导成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

13、督机 制。2、整体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符合事业单 位发展方向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完善政策、分类指导,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 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 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度, 规范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竞聘制。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 度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为主的 多元化分配制度。3、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人才由组织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高 级经营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制,积极推行企业内部

14、竞争上岗制 度和市场选聘等多种选人方式。畅通渠道,吸纳非公有制企 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国有企业任职。4、构建科学、便捷、高效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 体系。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加快执业资格 制度建设。突出能力、业绩导向,推行专项评价和特殊评价等方式,综合运用评审、考试、考核、水平能力测试等手段, 逐步实现评价组织的社会化、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评价手段 的多样化和评价条件的标准化。逐步建立实用型人才评价制 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推进技师考评制度 改革,加快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实 施人才培养工程20XX1、大力加强公务员

15、队伍建设。按照荆州市党政领导班 子建设规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公务员培训和实践锻 炼。在继续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的同时,注重发挥其它教育资源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 年前将公务员普遍培训一次。努力改善公务员队伍年龄结 构。2、大力实施“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配合省委“新 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积极推荐重点领域的优秀中青 年人才进入“工程”,实行重点培养、重点使用,建立政府、 单位和社会共同投入、共同培养、共同使用、共同受益的培 养模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工 作体系。3、制定实施符合我市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 训规划。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和大公司大企业,每年选派一 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出资人代表到发达地区进行培训,有 计划地选派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著名大公司进行实践 锻炼。重点培养高层次、外向型的专业管理人才。积极探索 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途径和方法,加大对民营 企业家的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 的自主培训。4、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实际,加 快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为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储备实 用技能型人才。重点办好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和培训基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推行 职业技术人才“订单培养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