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2353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拿来主义【学前导引】我们在接触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看的呢?学了拿来主义,我们就会找到答案。“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学习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2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的讽刺意味,欣赏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基础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见祝福一文)2鲁迅先生的主要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

2、);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3写作背景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

3、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字词储备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仪节:礼节。大度:气量宽宏。自诩():自我夸耀。诩,夸耀。给()与:给。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本文中并非贬义。孱头( ):软弱无能的人。方言。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玄虚: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课文剖析1思路结构分析作者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对待文化遗产这件事并不是纯粹的

4、学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和论争,也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而文化问题又同一个国家政权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因此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把矛头针对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又联系历来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

5、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这是说,不能光看着人家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必须“自己来拿”。可是在接受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左”和右两种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主义”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带来“危机”,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要强调无产阶级应有的眼光和立场,指出“新主人”和“新文艺”之间的辩证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课文主旨归纳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

6、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3论证方法借鉴本文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不同,比喻论证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本文中,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并不像比喻句那样要求有相似点,这就与一般的比喻修辞格不同。此外,作者还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勇敢者,有“徘徊不敢走进门”的不敢接

7、近的“孱头”,有“放一把火烧光”的全盘否定的“昏蛋”,也有“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接受的“废物”。所有这些,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4语言特色欣赏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

8、。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5疑难问题精释本文题目为拿来主义,而第一段为

9、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到现在”的政府,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勾结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出卖领土主权。“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美英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些便是“送去主义”的明证。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

10、“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越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更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这种先破后立,为下文阐释“拿来主义”的原则并对其内涵作具体分析论证打下扎实基础,也显示出作者立论的严谨和周密。区分“抛来”“抛给”“送来”几个词语不同的含义。“抛来”是一种无目的行为,接受者可要

11、可不要,有选择权。“抛给”和“送来”则体现着“抛”者和“送”者即帝国主义者侵略的需要。当时帝国主义以“送来”为名行侵略之实的事例比比皆是,人所共知。如一九三三年六月,美帝国主义者为挽救其经济危机,提高粮食价格,同中国签订“棉麦借款”的协定,向中国倾销农产品,进行经济侵略。所以作者说,不要误解为“抛来”的,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一字之差,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强盗面目昭然若揭。由此我们也可看出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力之深。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试分析它的思路。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

12、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相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地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学习方法指导】理解词语深层含义的方法由表及里法所谓由表及里法,简言之就是由词语表面的意义深入探求,进而理解其深层含义的方法。汉语中的词汇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两大类,而绝大多数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常用

13、的;其他的意义一般是由这个意义直接地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叫做基本义,后者叫做转义。转义又分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种。在作品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转义的使用是经常的,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认真领会,不能浅尝辄止。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条公路真宽”中的“宽”就是使用了基本义,即“横向的距离大”;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中的“宽”则是使用了引申义,即“不严厉,不苛求”。再如,“灯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视”中的“近视”是使用了基本义,即“视力有缺陷”;而在“他看不见前途,眼光太近视了”中的“近视”则是“眼光短浅”的意思,使用了比喻义。在阅读中只有领会了词语的深层含义之后,才能进而深入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1

14、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文中的“大门”和“碰钉子”显然不是基本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应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使用武力,强行进入中国。这里的大门应是指中国的“国门”,即边境。“碰钉子”的常用义是“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而在这里,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例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句中的“残羹

15、冷炙”的基本义是“吃剩的饭茶”,这样理解显然太过肤浅,联系上面的“佳节大典”和“磕头贺喜”,我们再往深处想,可以理解为“权贵的施舍”,但这还不到家。鲁迅在文中强调“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之前,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指出它们的危害。如果我们只是送出去,送物送人送地,那我们的子孙就会无立锥之地,就会成为亡国奴,就会向别人乞讨度日,那样我们的中国就完了。这样来领会这一词语,才算是比较深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知识拓展】迁移拿来主义分析(节选)在这篇短文中,鲁迅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这样一些方面: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