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

上传人:舍与****0 文档编号:136523441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5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文理科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及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

2、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己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精神构筑所需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我们中国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吸收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在“互联网+

3、”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包裹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益隐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吸收外来文化,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成就面前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战略

4、意识,任务面前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时间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毫无经验可循的、毫无既定模式可模仿的伟大事业,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40年,长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和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国内外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长征路,难以预测的问题会很多,将要面临的风险会很多,将要应对的挑

5、战会很大,将要承担的任务会更重。“面向来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其一,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一种力量将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其二,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必须创新创造,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当前,我国发展的成就之大前所未有,困难、诱惑、干扰等更是前

6、所未有。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王兆云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忘本来”,指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面临的历史阶段及发展状况。B.“吸收外来”,指要开阔眼界、开放观念,对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要全面地吸收。C.想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一定要坚定地“面向未来”。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辨证统一于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与价值

7、。B.文章第四段论证了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以应对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的方法。C.文章论述“吸收外来”这一分论点时,横向联古今,纵向览世界,有理有据有策略。D.尾段立足于“面向未来”,论证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具体作用,增强了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价值观在我国强势传播,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B.中国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我国一定会迅速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也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8、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

9、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有删改)材料二【注】按照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在管理

10、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P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服务;积极探索“以商养厕”的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企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材料四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20

11、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工作人员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印度人民转变观念。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印度时报网站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在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推行。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有删改)4.下列对材

12、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C.根据材料二、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涞水野三坡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6分

1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钱塘江尽到桐庐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

14、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

15、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