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

上传人:梧*** 文档编号:136514768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策划方案)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 甘苦百姓知v(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技推广人员先进性教育演讲稿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各位领导: 我叫*,现年52岁,党员,XXX市XXX镇人,现任XXX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 我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0多年了。3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技术员成长为专业的农技推广干部,工作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在个人利益上损失了一些,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更多的荣誉。1996年,我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厅授予“南方玉米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突出贡献奖”;1997年,被省厅评为“全省粮食生产123工程先进工作者”;我所在的农技站连续十年被市农业

2、系统评选为先进单位;我本人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2001年来连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2年被推选为省党代表,光荣出席了全省第八次党代会。其实,我没有什么先进事迹,我只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大家。我长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跑田埂、串门子,与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这使我得到了向群众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也使我与人民群众、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建立起难以割舍的情感。常常有人说我傻,一个妇道人家,在穷山窝呆了一辈子,有啥意义。可我想,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看着乡亲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我应该扎根基层,扎根农村,甘洒热血,无私

3、奉献,为农民脱贫致富架设科技的“金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随之日益升温。为更好地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992年,农业局领导找我谈话,考虑把我从XXX调原纪洪镇农技推广站任站长。我二话没说答应了。可当我回到家,却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当时的情况是,我的家安在XXX,丈夫XXX在镇油厂从事购销工作,收入不错,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听说我要到纪洪工作,丈夫一脸的困惑:孩子在XXX读书,我在XXX工资不低,双亲都在身边也有个照应,干嘛非要去那穷得叮当响的纪洪岗?为了缓和矛盾,我只好骗丈夫说:“领导表态让我去只干两年。我先去

4、看看,情况不错就到那儿,如果不好我就再找领导汇报汇报。”其实老林何尝不知道我黄应萍的犟脾气。什么事儿,只要是我认准了的,我就非要干到底,并且还要干好。一转眼,13年过去了。去年,老林撒手离我而去,留下我孤身一人,可我却没有离开纪洪岗,今后再也离不开纪洪岗了 XXX、纪洪都是贫困革命老区。一(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位领导曾说过,在艰苦的环境里呆得住就是一种奉献。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脚踏进纪洪农技推广站时的景象:院子内外杂草丛生,门外的牌子已锈得看不清字,只剩下一个铁框框,办公室里灰尘积了老厚,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一部摇把子电话。会计报表显示:集体经济是

5、负债。陪同我的镇领导指着隔壁一间房子说:这是伙房,吃水得到四里外的孙家洼水库去挑。他介绍说,全站8名职工,每年经费只有6035元。由于没钱产买种子、农药,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全镇没有一个像样的科技示范基地,职工工资也难以保证。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的陈旧落后。站内同志给我讲,这个被称为XXX“西伯利亚”的纪洪岗,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思想封闭,当地种田靠老经验,农作物亩产仅几十公斤。上级扶持的尿素和磷肥堆在田头,无人愿意用。一家三、五口人长年守着十几亩薄地,总也转不出“穷圈子”。了解这些情况,我心里明白了,怪不得家人不能接受,就连我自己也有点想打退堂鼓。可转念一想,开弓没有回头箭。刚到

6、纪洪就要求回去,怎么向组织和领导开口啊?既然来了,我就要铁下心来干,不把农技站变个样,不把纪洪的农业生产变个样,我就决不离开纪洪岗! 改变农技站和纪洪农业的面貌,说起来好听,可要真做起来谈何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当地盛产芝麻,可人们吃油全都到河南彭桥或XXX市区去加工、兑换。我眼前一亮!何不办一个小油坊,既方便群众,还能以厂养站,盘活农技站。说干就干。我当即把会做生意的丈夫从XXX拽了过来搞购销。没有技术,我三走河南新野,请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榨油老师傅;没有设备,我就发动站内职工想办法,大家东挪西借,你帮我凑,一个星期筹到了3万多元,购买了一套先进的榨油设备,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当月就投

7、产见效。那一段时间,我与大伙们白天走村串户给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晚上回来帮助榨油,晚上睡觉时觉得骨头都快散了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一个年近40岁的女同志,那股子狠气和力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小油坊当年盈利1.2万元。钱虽不多,但为农技站摆脱困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笔钱,第二年我们开始经营种子和农药。通过两年的滚动发展,到95年,农技站在原来3间房子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7间平房和一个门市部,站里还办起了食堂,吃上了自来水,职工们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的工作生活环境,劳累一天回来后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了。 农技站初步振兴了,可我没有忘记当

8、初改变纪洪农业、的誓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新科技和优良新品种,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传统技术抓改革,常规技术抓提高,新型技术抓开发,逐步摸索出一条“小区示范,农民试用,现场培训,组织推广”的科技成果推广办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纪洪是典型的“旱包子”,种植结构单一,多年沿袭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养成了稻麦棉“当家”的传统观念。为此,我决定从培植科技示范户入手,借助科技示范户的辐射推动作用,引导农民改革传统种植模式。1994年,经过认真考察和准备,我决定在韩高楼村原党支部书记高志殿的2亩地搞“麦菜棉豆

9、”种植模式试验。试验开始后,每个生产环节我丝毫都不敢马虎。因为我很清楚,一旦实验失败,高志殿受损失,农技站的信誉也要受影响,给科技推广工作带来被动。示范田播种后,按当时气温条件,棉花7天左右就可出苗,根据苗情及时打洞放苗。打洞放苗是地膜覆盖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及时打洞放苗,棉苗就会闷死在地膜内。当时大多数棉农还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在这个关键时候,我那不争气的老毛病又犯了,剧烈的胃疼让我寝食难安。丈夫见我很难受就说:“样板田你就不去了,让杨军去就行”。但我总觉得放心不下,呆在家里,那种精神上的不踏实比胃疼还难受。我找医生开了一点药,硬撑着把打洞放苗搞结束。我的病由于拖延而加重,事后打了一个星期

10、的吊针才止住疼。这一年,为了地膜棉丰产技术的推广,我几乎天天都往韩高楼跑,往高志殿的2亩地里跑。就连抹芽、化学调控、打顶、防病治虫等工作,也几乎全是我和站上小杨来承担。有一天,正赶上棉铃虫大发生时期,中午十一点钟,我骑着自行车和小杨赶到韩高楼查看棉花病虫,发现二、三代棉铃虫卵块正在孵化,我当即和小杨回站上去拿药。当药桶挎在身上时,我才感觉到那天的太阳是那么的毒辣,周围的空气是那么的燥热。背着20来斤重的药桶在棉花地里来回转,药味、热气和当头的烈日,使我感到阵阵心慌,口干舌燥,喉咙发痒想吐。喷施完2亩棉花地,药水和汗水把我全身上下都浸透了。我赶忙回到家中,用水冲了个透心凉,一口气又喝了几碗茶,才

11、缓解了心中翻江倒海的难受。静下心来,想到高志殿2亩地的棉铃虫一个个被杀死,韩高楼村的地膜棉推广有了希望,心里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汗水孕育出丰硕的成果。这一年,高志殿的2亩棉花夺了高产,亩平单产过了100斤。与此同时,他套种的花生和豇豆也获得较好的效益,平均亩产值1050元左右。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韩高楼地膜棉覆盖面达到100%,亩平收入2000元以上,亩产值是过去的2倍以上。老农民韩国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有见过我们这岗上能长出这样好的棉花,黄站长让我们开了眼界。” 韩高楼的地膜棉高产种植经验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1995年全市棉花生产现场会破天荒在韩高楼召开。这一年,镇农

12、技站、韩高楼村被评为全市棉花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胆改革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先后推广了10大内容的34个科技新项目。纪洪的旱地麦棉两熟面积渐渐缩小,“双套四熟”面积扩大到总耕种面积的89%,各种优质高效套种模式推广面积扩大到3万亩。其中利用麦棉两熟、冬春两季闲时和空间,套种生育期短效益高的瓜、菜作物,使每亩增加收入220元,比单纯种麦、棉分别增长40%和32%。 种植模式改变了,可在推广科技项目的过程中,许多群众对要领掌握不好,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农技站技术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充实了一批技术力量,狠抓全员岗位培训,提高了服务水平。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

13、术承包,指导农民生产市场行情好、效益高的优质产品,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1995年,我在河南淅川县走亲戚时听说当地农民种植朝天椒发了大财。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朝天椒在纪洪岗极宜种植,种植技术也要求不高,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回到镇上,我向党委、政府提出发展朝天椒的建议,并制定出发展计划。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镇长带队,组织农技、科协等部门和村民代表,多次到河南调查研究。回来后,党委要求我首先办好一个农户示范点、一个小组示范片、一个村示范区,示范成功后广泛推广。我认真钻研了朝天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行了“五改”,即改传统劣种为引进优良品种,选用了日本三樱椒;改单纯化肥为推

14、广配方施肥,改碳铵、磷肥为硫酸钾复合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每亩由原来的5000株增加到12000株;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科学管理;改传统种植为地膜覆盖。这一年,户、组、村的示范点、片、区面积全部落实,朝天椒长势很好。在朝天椒快红的时候,我开始用大量的时间跑市场,有时带上样品到淅川、香华、邓州等地联系客户,有时坐在家里连续不断地向客商打电话摸行情,丈夫埋怨我不会做生意,种朝天椒纯属自己贴钱找罪受。可他哪里知道,这里面凝聚着我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啊!经过一番努力,收购朝天椒的客商络绎不绝来到纪洪。当年,种植朝天椒的农户每亩纯收入达到1050元。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纪洪岗种植的朝天椒在河

15、南的一些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规模效应,每到收获季节,客商们纷纷找上门来收购,供不应求,使得朝天椒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那些早期种植户见了我,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黄,朝天椒让我们走上了发财路,你的作用可不小哩。 早春地膜玉米的推广种植在纪洪也是一场技术的革命。1998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纪洪5000亩的小麦没有种上,已经种上的5800亩80%没有出苗。我及时向镇委建议扩大早春玉米种植面积,采用营养块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把玉米生育期提前,错过岗地旱季,实现一年多熟。建议得到了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让我在牧场村搞试点。接到任务后,我和站上职工万东升每天至少往牧场村跑两趟,育苗、整地、施肥、

16、开厢播种、盖地膜,手把手地教村民,休息时间编印了3000多份技术资料,3天时间被群众争抢一空。记得有一次,小万用自行车驮着我回纪洪镇,走到一个陡坡时,车闸突然失灵,我俩连车带人摔在沟里,车把正好顶在我的腹部,钻心的疼痛主我半天缓不过气。好一会儿,我才睁开眼,小万正惊慌失措地喊道:“黄站长,黄站长,你没事吧”。我强忍着疼痛说:“没事、没事,莫紧张,小万。”小万几乎要哭出来:“黄大姐,如果把你摔倒了,我回去可咋交待啊”?其实,我当时感觉浑身上下像散了零件的机器。小万把我扶起来,坐到自行车上,一瘸一拐推着我走了四、五里山路,回到站上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了,早已过了午饭时间。 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牧场村的1600亩地膜玉米全部抢在清明前播种结束,并达到了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苗出齐后,我们开始守着“心肝宝贝”放苗。放苗很有讲究:放早了,容易晒死;放晚了,容易蒸死。这是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到场。村民朱三莲的3亩山坡地,全是我和站上职工,一株一株刨出来的,工具使不上劲,就用手刨。半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