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502991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器分类法——体鸣类》-精选课件(公开PPT)(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鸣类,何为体鸣?,以发声物质的整体作为发音体的乐器 多数无固定音高,主要是节奏和色彩性乐器 包括除膜鸣类乐器以外的打击乐器以及一些特殊乐器 分为金属类、竹木类及其他类材料,金属体鸣编钟,击奏体鸣乐器 青铜 用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西周时期 代表:曾侯乙墓编钟 六十五枚,分上、中、下三层,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我国目前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金属体鸣钹,也称为铜钹 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 南北朝时,在北方和南方都曾流行 铜制,圆形,中间有凸起部分,每付两片 据大小及重量的不同,分为双光钹、水钹、京钹、小钹等 小钹和京钹音响洪亮而强烈,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

2、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 用于弱奏时,其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属于节拍乐器,金属体鸣铜鼓,流行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全部由铜铸成,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古时,用于军事、宴会、乐舞中 南方少数民族多流行铜鼓舞,金属体鸣腰铃,又称萨满铃 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 在一条长皮带上,缀挂三十余个小铃而成,呈喇叭筒状 腰铃演奏时,将缀有小铃的皮带系于舞蹈者的后腰部位,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舞蹈姿势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 多用于祭祀和驱邪 与萨满鼓配合使用,竹木体鸣 拍板,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 古时由西北传

3、入中原,隋唐时期拍板已用于宫廷乐舞和佛教音乐中 多以紫檀、红木或黄杨木制成 分为鼓板、书板和坠板三种 拍板常与板鼓合用,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剧伴奏中 用于掌控音乐的基本节奏,竹木体鸣 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用于诵经,后来逐渐用于民间器乐合奏 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 由木头制成 形状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其状昂首缩尾,敲击部位呈斜坡形 大小不一,音高不同 用小槌敲击 合奏中常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木鱼一起使用,民族乐队中也常备有木鱼,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竹木体鸣 壮族棒棒,壮族互击体鸣乐器 硬杂木制成,呈圆柱形的棒状体,外表绘有各色环形条纹为饰,两根为一付 表演者两手各执一棒,将棒

4、举过头顶,两人互击,边击边舞 灵活自如,节奏丰富、变化无穷 棒棒虽无固定音高,但音色清脆悦耳 多在节日或喜庆场合用于壮族民间歌舞棒棒灯中,竹木体鸣 基诺族竹筒,又称七阔或布咕,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分为大小两种,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 稍大者称布咕,略小者称切克 演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右手执硬木棒敲击竹筒上部,竹木体鸣 彝族烟盒,彝族敲击体鸣乐器 流行于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地 原为生活用具,用当地所产水冬瓜木或梧桐木薄片制作,后来成为乐器和舞具 广泛应用于彝族民间舞蹈烟盒舞中,以加强舞蹈的节奏和欢乐气氛,其他体鸣 维吾尔族萨巴依,汉族称铁环 古时在羊角上穿若干个铁环而成 ,现代萨巴依使用两根硬木代替羊角,在硬木中部装两个大铁环,大铁环上套若干个小铁环 右手执羊角下端,靠上下、前后摇动或拍肩,使铁环撞击羊角而发音 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其他体鸣 口簧,簧振动的体鸣乐器,又称口弦 流行于我国西南、中南、西北、东北等众多民族 南方口簧,多以薄竹片制成;北方的口簧,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 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音,音量微弱 曲调大多是即兴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